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汕头模拟) 如图是西方史学家对苏俄(联)某项经济政策的评价。其评价的经济政策( )

    (它)所要求的绝非仅仅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个体主义向机械化集体主义,从一个需要补贴保护的脆弱工业向最大限度的、最现代化的自给自足的工业,从一个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化时代的封建主义心态向远远超过它的社会主义心态的全面转变。

    A .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基础 B . 引发了严重政治危机 C . 加速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步伐 D . 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 1. (2024高一下·月考) 《共产党宣言》宣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段话阐明了(   )
    A . 资本主义制度被取代的必然性 B . 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 C . 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方式 D .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 1. (2024高一下·月考)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由于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从而不得不依靠暴力方式来获得自己的生存权利;也正是由于无产阶级处于社会最底层,承受着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因此他们具备了革命的需求。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者(    )
    A . 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 B . 提出扩大工人政治权利的要求 C . 认为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D . 倡导实现无产阶级的国家联合
  • 1. (2024高三下·娄底月考)  1921年,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从1917年产生了接收政权的任务和布尔什维克向全体人民揭示了这一任务的时候起,我们要从资本主义社会走上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的任何一条通道,都需要有社会主义的计算和监督这样一个过渡,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列宁意在强调( )
    A . 利用经济手段应对协约国干涉 B . 苏俄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 . 苏俄缺乏社会改造的基本条件 D . 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重要性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1945-1957年,苏联为实施核计划,发展核工业,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建立了10座原子城;同时为高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火线培养专家”的方式,开设研究生班、夜间研究所和中等技术学校等,取得显著成效。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实行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 B . 在美苏冷战中取得优势地位 C . 计划经济体制尚有一定活力 D .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傅立叶(1772—1837)认为,从社会生产的运作状况来说,工业文明是一种无限制经济自由的制度,它没有计划,无限竞争,从竞争中又产生了“工业封建主义”即垄断,由此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服从于这一运作规律,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即使其行为有害于社会也在所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可以丝毫不加考虑,社会个人与集体处在经常斗争状态,一些人的幸福与发财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甚至是毁灭之上。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在亚当·斯密(1723—1790)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进行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亚当·斯密坚定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傅立叶和亚当·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不同看法。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傅立叶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史实说明后人为解决“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作的有益尝试。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如表各项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理论和实践

    意义

    《共产党宣言》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唯物史观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国际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A . B . C . D .
  • 1. (2024高一下·台州期中) 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它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财富,同时经济政策的制定也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 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 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摘编自文档之家“工业革命为何起源于英国” 

    材料二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三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我们的……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列宁全集》 (第四十二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所具备的条件。根据材料二论述“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的具体表现。
    2. (2) 材料三体现了苏俄推行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及该政策的重心?结合所学指出苏俄在两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在农业方面的变化
  • 1. (2024高一下·台州期中) 某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者同盟”“唯物史观”“巴黎公社社员墙”等相关史实,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科学社会主义兴起的背景 B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C . 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 . 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与实践
  • 1. (2024高一下·台州期中) 下图是1913年至1937年俄国工业发展情况,其中1932年—1937年实现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

    A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苏联模式 C .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