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如图,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围绕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开辟专栏,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他的做法。此事件的讨论( )

    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讨论

    一、《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

    二、《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人民日报》1981年6月18日、24日,7月5日,18日,28日,8月22日,30日。

    三、《因地制宜搞好渔业生产责任制—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调查》《人民日报》1981年9月19日。

    A . 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B . 导致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 .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 . 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 1. (2024高一下·乌鲁木齐月考)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革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期中) “统购统销”政策在我国曾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 (2) 结合材料三,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
    3. (3) 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析“统购统销”政策。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期中) 下表为1978年、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统计表。该表反映出(    )

    项目

    1978年

    2012年

    农民人均收入

    133.6元

    7917元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343元

    24565元

    城乡居民存款

    211亿元

    39.96亿元

    A . 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B .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C . 城乡差距逐渐消失 D . 民众消费水平较均衡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

    1. (1) 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意义。
    2. (2) 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用史实予以说明。
  • 1. (2024高一下·射洪月考) 1971年11月16日,第27届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大会参照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精神,取消了台湾当局的观察员资格,当时我国决定不参加关贸总协定。1986年中国决定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 . 国内经济体制的调整 B .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C .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 . 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1978—1985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2%、9.7%和17.1%。1984年,农民卖粮难、卖棉难的局面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意味着共和国缺粮少棉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 人民公社制度的撤销 C .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D .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农村人口极少流动的体制开始逐步形成。在这一体制下,中国人第一次被户籍区分为城乡两种居民身份,户籍身份权利的色彩更浓。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不断调整:一是放松“农转非”政策,二是探索实施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在小城镇落户制度,三是建立身份证制度,四是逐渐降低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迁移流动,可以在外地就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一部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少部分农村人口还在城镇落户。2002 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40%。

    ——摘编自万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及其经济动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2016年,有学者调查湖北武汉郊区的农民家庭,结果显示:约2/3的农户选择将承包地外租或被征用,其中10.41%的农户将土地出租给别人从事农家乐、办工厂等非农活动。这折射出当代中国( )
    A . 城市化进程加快 B . 城乡差距的缩小 C . 土地所有制变革 D . 产业结构的变化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1979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广东省中山县小榄公社某社员通过自主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使得1978年全年家庭总收入超过10700元的事迹。之后“农民万元户”作为公开报道的流行语在全国一度流行起来。该报道( )
    A . 旨在肯定家庭生产责任制 B . 表明农民已经摆脱了贫困 C . 助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 意在激发农民的致富欲望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