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而杰出的人物推动了人类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史实

    评价

     A 

    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渡而双目失明,终于在第6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和

    1405—1433年,率船队七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一次也有60余艘。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毕昇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 B 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宋应星

    编写《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 C 百科全书”。

    李时珍

    历时27年,编写 D  , 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1) 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填写表格中ABCD处内容。
    2. (2) 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科学技术上毕昇和李时珍取得成功的共同主观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中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以“杰出人物的重要贡献”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 1. (2024·烟台)  观察下面的历史思维导图,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    )

    A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 . 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 C . 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 D . 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
  • 1. (2024·南充) 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商路开辟的朝代和历史人物,列举出中国通过以上商路运往国外的主要商品。

    2. (2) 材料二: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二中的“它”指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它”的影响。

    3. (3) 材料三: 中外文明交流情况表(部分)

      史实

      概况

      四大发明

      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

      西方交通工具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的平台。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举两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4·毕节模拟)  在我国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人民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开拓创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重大工程见证人民智慧】

    图1

    ——选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农具革新彰显人民智慧】

    图2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

    图3

    宋朝的拔秧工具,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人们 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选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科技成就凝聚人民智慧】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成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力量,推动欧洲社会的发展,给欧洲乃至世界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何成刚主编的《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1. (1) 图1工程的名称:,该工程的功能:
    2. (2) “此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南至余杭。其开通的意义:
    3. (3) 分别写出图2和图3生产工具的名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生产工具的革新对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用。
    4. (4) 四大发明中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和火器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5. (5)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 1. (2024九下·益阳模拟) 宋朝书籍产量大增,“多且易致”,从而导致了书价的下降,基本实现了书籍销售价格的平民化。这在中国书籍史上乃至在世界书籍史上,堪称“书价革命”。导致“书价革命”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造纸术的推广 B . 文学作品涌现 C . 印刷术的发展 D . 对外交流频繁
  • 1. (2024七下·宁远期中)  宋朝的军器监规模宏大,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监下分为十一个大作坊,尤以火药作坊居首,生产大量的火箭、火炮等军器。这体现了宋代( )
    A . 火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 B . 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 C . 政府重视新式武器的研发 D . 火器种类已相当完备
  • 1. (2024·蔡甸模拟)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1. (1) 【精神印记·思想激荡】

      材料一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子曰:“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论语》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2. (2) 【政治印记·制度留痕】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唐代实行了什么制度?与前朝相比说说这一制度的“进步性”?

    3. (3) 【物态印记·技术创新】

      材料三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培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宋代改变世界的三项科技发明中任选一项,说说它曾是怎么改变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的。

  • 1. (2024·钦州模拟) 同学们以“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为主题,搜集了以下素材进行研究。其中,与材料记载直接相关的科技发明是( )

    凡“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燕粉。

    ——《天工开物》

    A . 指南针 B . 造纸术 C . 火药 D . 印刷术
  • 1. (2024·钦州模拟)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它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禹治水的传说 B . 《史记陈涉世家》 C . 电影《英雄郑成功》 D .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 1. (2024·模拟) 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航海用的船舶在大小和设计上都有了惊人进展,有些船除了货物外还能运载600多人。这些船采用了多重桅、分隔密封舱和同样重要的船尾舵。哲学家朱熹是所谓的新儒教的奠基人,但他对许多实用科目感兴趣而且十分内行⋯⋯比如,他与达·芬奇一样,但比后者早了3个世纪,作出了正确的推论,并写下了关于地壳隆起的地质学理论的首次陈述。在农业、制造业和运输方面,南宋在以前的基础上迅速研制出大量新式工具和机器:用于耕种和脱粒;用于纺织纤维;以及用于绞盘、斜面、河闸和改进水陆运载工具牵引性能等等。水钟及碾磨粮食和完成某些制造功能的水力磨坊也广泛使用。

    ——摘编自(美)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各种发明及成果统计表 (部分)

    时间

    人物

    发明

    作用

    1733

    约翰·凯伊

    飞梭

    只需一个人织布,产量增加对纱线提出了要求

    1765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带有机械轮子,家中使用, 满足了对纱线要求

    1769

    阿克赖特

    水力纺纱机 

    同时纺织多根线, 纺纱暂时压倒手工的织布

    1785

    卡特赖特

    水力织布机

    工厂里采用织布机和纺纱机增多,原棉的生产紧张

    1793

    艾里·惠特尼

    轧棉机

    棉花产量大大增加,促进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复兴

    1763

    瓦特

    改良蒸汽机

    对煤、铁的需求日益增长

    1807

    罗伯特·富尔顿

    蒸汽船

    蒸汽机成功地用于内河航船

    1829

    乔治·斯蒂芬森

    蒸汽机车

    蒸汽动力用于陆上铁路运输

    ——摘编自(美)R·R·帕尔默《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 我们基本上是在学习苏联技术和计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的。我们党采纳了正确的建设方针,集中全国主要财力、物力和人力,5年工业总投资250多亿元,统配全国70%以上的物资,抽调各条战线的优秀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建设队伍,充分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有利于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提高生产、降低成本、厉行节约,增加财政收入,积累资金搞建设。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服从大局,积极支持、拥护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的雏形,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开始改变。

    ——摘编自杨琰《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创立、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创新”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雏形”能够建立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回答“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及涉及到的产业。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