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文山期中) “一五计划”期间,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 )
    A . 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C . 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 D . 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
  • 1. (2024八下·南昌期中)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反映了我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标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是(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 .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 1. (2024八下·石家庄期中) 我国“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④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4八下·石家庄期中)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 .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 .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 1. (2024·沅江模拟)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下列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 (2024八下·攸县期中) 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为了实现“最高利益”,新中国当时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进行三大改造 C .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召开中共“八大”
  • 1. (2024·澧县模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能反映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的语句是(    )
    A .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事众庆新生” B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 . “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 . “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设谱新章”
  • 1. (2024·荔湾模拟)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础建设投资比重分配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为“三大改造”开始奠定了基础 B . 已经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确立 D .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建设开始
  • 1. (2024·澄海模拟)  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也是富强之梦的必经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

    生铁

    1912

    0.099

    0.06

    0.004

    1936

    8496

    0.88

    1.725

    上表1912年、1936年中国煤、钢、生铁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单位:千克)

    如图1936年中国、苏联、美国、英国钢产量人均占有量示意图(单位:千克)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从1986年起,4个经济特区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开展的领域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五计划”得以顺利开展的条件。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
  • 1. (2024·海珠模拟)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展示中国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2年,英国人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和中国第一家发电厂,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外资电厂虽然对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带来不小的阻力。1936年,外资经营的电力企业仅为10家,但其发电度数却占当时全国总发电度数的55%。近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与东北地区,内地电力企业较少。截至新中国成立,全国装机总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电网建设也极为薄弱,基本只有以城市为中心的发电厂及其直配线。

    ——摘编自杨琰《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史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经过发展,到1978年发电量为1.167万亿千瓦时;到2020年发电量增长到7.6264万亿千瓦时。中国人均用电量从1949年的7.94瓦/人到1978年的267瓦人;到202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为5366瓦/人。

    ——摘编自白玫《百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回顾、经验与展望》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用表格的形式分类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情况,并简述电力工业发展的意义。(要求: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制作表格,可不用直尺;分类科学合理,内容完整准确)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