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潮南月考) 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 . 水陆交通发达 B . 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 商帮资本雄厚 D . 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清朝中期,湖广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从前开垦之始,沙性尚肥,民人渐见生聚。迨至耕耨既久,地方渐衰。

    ——曾国藩《查明和托两厅遗粮无法招佃请予豁除疏(九月十九日)》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湖广地区地位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生产领域的发展状况?
    3. (3) 综合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1. 康熙帝对北京的永定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得旧河两岸的“斥卤”变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时期修筑江浙海塘的举措也有效保护了农田。以上内容反映了 ( )
    A . 封建统治者重视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B . 封建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 . 封建统治者设置了兴修水利工程的专门机构 D . 水利工程的修建使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 1. 18世纪20年代,某学者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 . 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 .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 . 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 .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 1. 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 . 商业市镇的发展 D . 人口数量的增长
  • 1. (2024·湖北模拟)  《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 . 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 . 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 . 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 1. (2024七下·从江期中) 清朝前期,中国仍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如图

    清·雍正《耕织图》(局部)

    材料三 如果将康雍乾时期纵向与汉唐时期相比,无论是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是统治者的气度胸襟均相差甚远,难以并称“盛世”;如果与同时代欧洲社会比较,无论在科学成果上还是社会发展上,康雍乾三朝都已逐渐被西方列强抛在后面,也难以自称“盛世”。

    ——李娜《“‘康乾盛世’再思考”学术研讨会综述》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研究清朝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3. (3) 史学界关于“康雍乾盛世”的说法存在不同的意见,请任选材料一、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
  • 1. (2024七下·从江期中) 清朝规定出海商船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这些规定体现清朝( )
    A . 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B . 户籍管理制度严格规范 C . 限制中国商民出海贸易 D . 严格约束外国商人活动
  • 1. (2024九下·南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 (1) 材料一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 (2)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 “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一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3. (3) 材料三:

      时期

      张謇与大生纱厂

      1886 年

      张謇产生了“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思想。

      1895-1899 年

      张謇对清政府允许日本在内地设厂深表忧虑, 因此主张:劝工惠商振兴实业。大生纱厂于 1895 年开始筹建,到1899年正式投产, 并逐渐站稳了脚跟。其间多遇资金和原料问题,经多方筹措、运转,苦心经营得以解决。

      20 世纪

      大生集团成为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综合性大企业;张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

      20年代初

      大生一厂和二厂都出现严重亏损。

      1922-1928 年

      大生集团由于资不抵债,被迫清资偿债。此后,各企业的经营实权已落入江浙财团代理人之手。

      ——摘编自汪圣云《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为什么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大生集团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以迅速发展? 

    4. (4) 材料四: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年

      1397

      133.6

      1990 年

      7662.1

      686.3

      2000 年

      24915.8

      2282.1

      2017 年

      109331.7

      13432.4

      2021年

      147013.4

      18930.9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出现如此变化的原因

    5. (5)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1. (2024·龙湖模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古代主要环境数据变化示意图。

    ——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材料二

    案例①

    位于福泉州入海口的万安桥是世界著名桥梁,在北宋时修建,因海而兴的泉州,造船、造桥技术也因此得到极大提高。建造者利用当地沿海条件,创造性地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牡蛎,使桥基结成更加坚固的整体,又可以发展牡蛎养殖业。

    泉州万安桥

    案例②

    北京社稷坛位于紫禁城西南侧,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古代社会以农业为根基,因此皇帝要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稷坛的五色土布局非常形象地象征了中国的国土特色。东部海洋用青色土代表;西部戈壁和沙溪用白色土代表;南方用红色土代表:北方用黑色土代表;中原地区长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皇权的象征,以黄色土为代表。

    北京社稷坛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变迁的特征。
    2. (2) 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3. (3) 选择一处中国历史建筑或工程(上述材料之外),从人与自然环境的角度,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