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广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材料一,指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

    2. (2) 材料二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事说明元朝的国家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3) 材料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安定和巩固东南(此处仅指中国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东北、西北边疆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 (4)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 1. (2024·湖南模拟) 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左宗棠大事简表(节选)。

    年份

    主要事迹

    1875年

    上“万言书”,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负责解决收复新疆全境事宜

    1876年

    收复乌鲁木齐

    1877年

    计划筹建甘肃织呢总局。首次向清廷奏请将新疆改设行省

    1878年

    A


    1880年    

    亲自率军出征,决心武力收复伊犁。后伊犁收回,新疆全境至此收复

    1884年

    法国入侵,大西南与海防全线告急。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创办恪靖定边军。11月,新疆建省。

    ——摘自杨东梁《左宗棠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1. (1) 根据材料一的图文信息,指出元朝和清朝前期的疆域范围有何共同点。举例说明元朝和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2. (2) 将表格A处的主要事迹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在新疆建省的目的及简单经过。
    3. (3) 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历朝历代在制度的变革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同学们围绕“政治制度创新”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任务一文本阅读】同学们通过文本阅读,初步感知“政治制度创新”。

    材料一: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设了许多值得珍视的制度。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制度逐步发展成为一整套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任务二知识梳理】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了隋唐时期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

    材料二:

    【任务三观点论证】同学们分享了关于“政治制度创新”的阅读笔记。

    材料三: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守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摘编自钱穆《中国走在正确道路上》

    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具有因革损益、与时偕行的特质。社会的合理构成和有序运转,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关系作为纽带,而健康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维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摘编自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特质》

    守正创新是中国道路发展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

    ——摘编自肖卜文等《坚定历史研究法》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整套“制度体系”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中的A和B处填入相应的制度名称。请分析这一时期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
    3. (3) 请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政治制度创新”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 (2024七下·文山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材料二  无朝疆域图

    材料三  元朝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

    皇帝    

    A:掌管全国行政事务

    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

    御史台:负责B

    C:统领宗教事务,统辖西藏事务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北宋和辽达成和议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建立者是谁?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A、B、C三处应填的中央政权机构名称或职责。
    4.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
    5. (5) 为了管理澎湖和琉球,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什么机构?
  • 1.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 (1)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2. (2) 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3. (3) 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设置的管理台湾、西藏地区机构的名称。
    4. (4)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1. (2024七下·南昌期中) 元朝各行省的重大民政、军政事务均须呈报中书省和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由此可见( )
    A .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 . 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C . “腹里”直属中书省 D .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1. (2024七下·新宁期中)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在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    )
    A . 三省六部制 B . 中书省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1. (2024七下·阳江期中)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

    宋太祖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大臣余靖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

    大臣吕中

    我朝以懦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掌刑狱。以文臣知州

    材料三:元朝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在民族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云南行省的长官教当地民族播种,兴修水利,创建孔子庙等。巡行劝农使向他们传授内地的先进养蚕方法,“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列举一例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出的贡献。
    2. (2) 材料二体现了宋朝的哪一项政策?简述这个政策给宋朝带来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统治边疆地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 1. (2024七下·阳江期中) 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元代的行省如此划分意在( )
    A . 方便文书传递 B . 实行地方分权 C . 缓和民族矛盾 D . 防范地方割据
  • 1. (2024·娄底模拟)  元代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说明,元朝行省制度( )
    A . 彻底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B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不利于边疆管理的稳定 D . 对后世地方制度影响深远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