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南昌模拟) 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 国家富强 B . 对外开放 C . 江南开发 D . 民族交融
  • 1. (2024·鹰潭模拟) 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 . 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 . 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 1. (2024·沅江模拟) “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A . 周武王 B . 齐桓公 C . 汉武帝 D . 北魏孝文帝
  • 1. (2024·贡井模拟) 《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 .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 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 .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 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 1. (2024·荔湾模拟)  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 (女子)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旧唐书·舆服志》

    (中宗后) “宫人从驾,皆胡冒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三 2024央视春晚节目《年锦》,以纹样传统服饰来展示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穿着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女性服饰,其服饰纹样采用的具有敦煌风格,寓意吉祥和美如意的纹样,兼有中西合璧风尚,呈现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特点。为了让纹样呈现得更加生动、立体,技术团队运用虚拟技术对纹样进一步加工创作,将三十多种平面纹样,以AR形式,幻化成汉代的漆器、唐代的丝绸、宋代的玉、明代的珐琅彩,在与舞台、服装、音乐、表演的自然融合中。

    ——改编自《央视新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特征。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服饰文化演变的认识。 
  • 1. (2024·龙马潭模拟) 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交

    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元颢回洛阳,在宴会上陈庆之大言不惭:“魏 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是当他护送元颢到达洛阳,回到梁朝后 对人谈起“正朔”时,观点大变:“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俄国1801年到1825年间爆发农奴起义281次,1826年到1854年间有712 次,废除农奴制前的六年零四个月间则发生了474次。这些起义无论在时间长度、激烈 程度还是人员和经济的损失方面以及为恢复秩序,军队所必须作的努力方面都在不断地 增加……最后,克里米亚战争为农奴制的缺陷和危险提供了另一个明证。不论是士兵的

    孱弱和懒散,还是国家全面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农奴制的弊病。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材料三: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

    材料四:时势造英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会把自己的命运 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在商鞅变法付诸实施之际,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强烈反对, 称“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 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遭受到种种非 议。王安石坦然曰:“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物”。谭嗣同在戊成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后从容就义 。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让陈庆之“正朔”观大变的重大改革名称,并列举两例其让中原“礼仪富盛”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俄国统治者所面临的主要危机。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近代化的角度,指出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中所采用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概括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 1. (2024·岳池模拟)  下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一变化说明了( )

    A . 敦煌莫高窟壁画精美 B . 经济交流不断扩大 C . 政权更迭频繁 D . 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 1. (2024·龙马潭模拟)  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元颢回洛阳,在宴会上陈庆之大言不惭:“魏 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是当他护送元颢到达洛阳,回到梁朝后 对人谈起“正朔”时,观点大变:“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让陈庆之“正朔”观大变的重大改革名称,并列举两例其让中原“礼仪富盛”的措施。

    2. (2) 材料二:俄国1801年到1825年间爆发农奴起义281次,1826年到1854年间有712 次,废除农奴制前的六年零四个月间则发生了474次。这些起义无论在时间长度、激烈 程度还是人员和经济的损失方面以及为恢复秩序,军队所必须作的努力方面都在不断地 增加……最后,克里米亚战争为农奴制的缺陷和危险提供了另一个明证。不论是士兵的孱弱和懒散,还是国家全面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农奴制的弊病。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俄国统治者所面临的主要危机。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近代化的角度,指出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作用。

    3. (3) 材料三: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中所采用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概括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4. (4) 材料四:时势造英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会把自己的命运 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在商鞅变法付诸实施之际,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强烈反对,称“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 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遭受到种种非议。王安石坦然曰:“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物”。谭嗣同在戊成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后从容就义 。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 1. (2024·钦州模拟)  “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孝文帝改革 C . 唐蕃会盟 D . 澶渊之盟
  • 1. (2024·龙湖模拟) 下图为某时期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统计数据,可用于说明(    )

    A . 商鞅变法的影响 B . 诸葛亮治蜀的成 C . 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D . 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作用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