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建设模拟)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录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并在法国、印度、捷克等国家或地区发行。这反映了(   )
    A . 北伐战争的国际影响力 B . 抗日战争受到了国际的规范关注 C .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D . 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 1. (2024·从江模拟) 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
    A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C . 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 . 正面战场取得重大战果
  • 1. (2024·沅江模拟) “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这段材料描述的感人战斗过程,应该发生在哪场大战中(   )
    A . 台儿庄战役 B . 武汉会战 C .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 百团大战
  • 1. (2024·贡井模拟) 战争期间,四川出兵超过300万人,每15个人中就有1个参军,川军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滇缅会战等大小会战28次,伤亡人数达60余万,为战争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这场“战争”是( )
    A . 北伐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
  • 1. (2024·普宁模拟) 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
    A . 淞沪会战 B . 徐州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1. (2024·成都模拟) 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明确表示,中国应当取得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平等地参与四强机构,参与和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这一表态的原因是(    )
    A . 中国实力大增成为亚洲地区大国 B .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需要拉拢中国 C . 抗日战争促进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 .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 1. (2024·龙马潭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21年,《中共中夹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

    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下表为部分历史经验及其要义摘要。

    历史经验

    要义摘要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 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三)坚持理论创新

    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五)坚持中国道路

    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确道路。

    (八)坚持敢于斗争

    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 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九)坚持统一战线

    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 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从材料所列的五个方面经验中任选其一,并提炼观点,补充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两个典型史实,并对观点加以阐释。

    (总体要求:明确写出所选经验序号、观点、补充史实,补充的史实与观点紧密关联,阐释部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4·龙岗模拟) 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表 1 和图1

    人物

    生卒时间

    身份

    代表性佳句

    范仲淹

    989 年—1052年

    文学家、政治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 轼

    1037 年—1101年

    文学家、画家、官员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陆 游

    1125 年—1210年

    文学家、官员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

    1140年—1207年

    文学家、官员、将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

    文学家、政治家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1:宋代文人代表   

    材料二:1887年,清政府在同文馆举行考试,选拔12名游历使,分赴世界20多个国家考察,并明确规定其考察任务是“将各处地形要隘、防守大势以及远近里数、风俗政治、水师炮台、制造厂局、火轮舟车、水雷炮弹详细记载。”

    —杨波,《晚清旅西记述研究 (1840——1911)》

    材料三: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师生在西迁的过程中坚持张贴宣传画、表演街头剧、高唱抗敌歌等活动。岭南大学师生多次为前线捐献钱物,仅1939年冬,一次就捐款万元。东北大学师生对转运的负伤官兵逐日轮流看护,直到伤员全部转移。同济大学的不少学生参加了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而西南联大则有多名学子奔赴延安。

    ——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1. (1) 观察表1,概括该群体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结合图1,简要分析这种精神风貌的形成与当时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
    2. (2) 阅读材料二,游历使在赴外考察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或困难)?请你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对他们的考察任务做简要评析。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高校师生对抗战的贡献。
    4.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 1. (2024·岳池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为什么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2. (2) 材料二

      文献资料1

      文献资料2

      文献资料3

      (政治局) 扩大会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主席,通过了新宪章,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党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则文献,说出相关会议名称及其意义。(若三则文献均答,以第一则的答案计分)

    3. (3) 材料三 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 1. (2024·昭阳模拟) 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
    A . 中国抗战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 B . 中国抗战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C . 中国抗战得到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D .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