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长沙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9世纪40年代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19世纪90年代

    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等

    1905年

    《民报》发刊词,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1919年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根据材料,将观点“时局变动推动了”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 1. (2024·娄底模拟) 有学者认为,北洋军阀时代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可谓“黑中有亮,暗中有光”。下列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 . 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B .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 . 开办京师大学堂和废除科举制度
  • 1. (2024九下·南山) 胡适称这场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这场运动”是( )
    A . 新文化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二次革命 D . 武昌起义
  • 1. (2024·荔湾模拟)  下表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由此推测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置—洋务运动的开始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6年张謇创建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1911年武昌起义—将辛亥革命推向高潮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

    ………

    A . 清朝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 B .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 中国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D .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1. (2024·岳池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故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 (2)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根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3. (3) 材料三  陈独秀从美国引来的这把火,把北大烧得通红,推动了北大的变革。李大钊从俄国也“盗来”了火种,这两把火,前后交映,足以改变古老的旧中国。

      ——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事分析两把火是如何改变中国的。

  • 1. (2024九下·沙湾)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 李大钊 B . 毛泽东 C . 陈独秀 D . 孙中山
  • 1. (2024·邯郸模拟)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B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 . 人们思想认识的问题促进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政府的专制政治
  • 1. (2024·惠东模拟)  下表是近代某一运动发表过的文章及主张。由此可知,这场运动( )

    文章

    主张

    《狂人日记》

    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文学改良刍议》

    强调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文学革命论》

    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A . 有利于白话文推广普及 B . 开启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 C . 导致了科举制度的终结 D . 促使报纸刊物得到了普及
  • 1. (2024·英德模拟)  陈独秀和《新青年》其他作者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就是很不满意的,但他们在反动势力的攻击面前,以坚定态度为辛亥革命做勇敢的辩护人。这表明他们(    )
    A .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B . 颂扬新民主主义革命 C . 主张建立中华民国 D . 共同传播马克思主义
  • 1. (2024·化州模拟)  “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A.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 B.万木草堂 (康有为创办) 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D.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材料二 见下表。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江门新会

    梁启超故居

    东莞虎门

    蒋光鼐故居

    惠州惠阳

    叶挺故居

    梅州蕉岭

    谢晋元故居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齐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 (1)  根据材料一,任选两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选取一位历史名人并为其撰写简介。列举两种了解和认识历史名人的途径。(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 (3)  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得出“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这一结论的原因。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