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上海市) 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1. (1) 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片》1867年

      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议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首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 (3) 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惑息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

      ——杨天平《晚晴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 1. (2024·上海市) 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瓷器行销世界,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 )
    A . 秦汉时期 B . 魏晋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宋元时期
  • 1. (2024·上海市) 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 )
    A . 宣政院 B . 市舶司 C . 中书省 D . 广州十三行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81年,基于各种历史因素,留美幼童被清政府勒令归国,大清第一次留美教育事业夭折。清廷撤回留学生的决定传到美国,以耶鲁大学校长朴德为首的众多美国知名人士联名上书清朝总理衙门,痛陈其不当:“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尽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职是之故,贵国学生无论在校肄业,或赴乡村游历,所至之处,咸受美人之欢迎,而引为良友。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与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灭,而美国人对华之感情已日趋于欢洽之地位。”……(容闳认为)“以西学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摘编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的认识。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 )
    A . 儒学的复兴 B . 世俗文化的影响 C . 南宋的偏安 D . 崇文抑武的实施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汉代留下的大量文字遗存及文物资料(如表为其中的一部分)中, “国家”一词频繁出现。这反映出( )

    内容

    出处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 “诸君以为便,便国家。”

    《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史记·高祖本纪》

    ……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国家与【兴】□□□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

    A . 社会发展改变思想观念 B . 国家一统利于文物保存 C . 民本主张影响治国策略 D . 历史记载迎合儒学伦理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 .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 B . 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 . 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 D . 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辛亥革命后,办报成为时尚,至1913年,全国报馆多达500家,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民众政治热情得到提升 C . 公民言论自由得到保障 D . 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但“个人主义”随后遇冷且慢慢销声匿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 B . 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 . 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 D . 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宋代以来行商者走街串巷。据南宋《梦粱录》记载,“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清朝也有街头吆喝的叫卖词:“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这表明宋代以来( )
    A . 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B . 商品经济繁荣 C . 城市娱乐活动盛行 D . 具有品牌意识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