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上·杭州期中)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宪法制度的新纪元。下列符合新中国宪法建设史实的是( )

     ①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 宪法 

     ④2020年通过《中华人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 在五四宪法起草初期,毛泽东为起草人员开列了许多国家的宪法资料。他认为,法国1946年宪法可代表较先进的资产阶级内阁制宪法,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宪法较新,德国和捷克的宪法体例上有特点。这表明,毛泽东主张新中国宪法要( )
    A . 发动人民广泛参与制宪 B . 参考各国法制建设的经验 C . 体现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 . 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摘要: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以下身体、保有财产及营业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书信秘密、居住、迁徙之自由。……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简称1954年宪法)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简称1982年宪法)内容摘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原则。并简要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2) 结合材料二,指出1954年宪法的性质和特点。
    3. (3) 结合材料二、三,指出与1954年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4. (4) 由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宪法的制订、修正的认识。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宪法在联邦层面采用三权分立体制,即政府权力应当适当加以区分,以实现限制政治权力的目标。

    ——刘晗《美国宪法的内在特性:制度结构与宪法文化》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推动国家权力的基础从“主权在君”转向“主权在民”;推动权力的运转方式从“集权专断”转向“分权制衡”……推动治国理民的规则从“礼法之治”转向“宪法之治”。

    ——颜德如《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辛亥革命》

    材料三  回顾我国宪法发展历程,可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相关,只要我们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习近平讲解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宪法是如何对政府权力“加以区分”的,并分析其目的。
    2. (2) 指出材料二中推动国家转向“宪法之治”的法律文献并概括其历史进步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宪法实施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宪法建设的发展历程。
  • 1.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及时出台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举措(   )
    A . 立法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是首要任务 B . 有利于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形成 C . 突出落实政府“依法治国”理念 D . 工业化发展需要法制建设的配合
  • 1.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   )
    A .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 . 适应了当时法制建设的需要 D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 1. 1952年10月,斯大林在答复中国共产党访苏代表团的询问时表示∶"如果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说法向工农群众进行宣传来反对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人民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由此可知,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五四宪法的制定(   )
    A . 源于外部力量的压力和推动 B . 增强了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 C . 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 . 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 1.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    )
    A . 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B . 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C .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 1954 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出过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的前面作为第二章,以示重视公民权利的意见。但当时因为有许多人不同意而未成现实。时间过了 28 年,我国经历了摧残人权的“十年浩劫”之后,因而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当又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时,终于顺利地被接纳了。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考虑:公民权利自由的内容同宪法《总纲》第 2 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每个人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那么,所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无从谈起。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

    ——摘编自许崇德《中国〈宪法〉:人民权利保障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哪些方面?

  • 1.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 .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 .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 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