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此次“对全局有利”是因为(   )
    A .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 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重任 C .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 . 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 1. (2024·绍兴一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战役进行中,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发扬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军队战斗;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空前规模的支援;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已改善,但运输条件还极差。供应前方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

    ——引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领导中华民族完成现代建国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回顾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大量无地流民出现,贫富悬殊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一个事关大一统的制度考虑。中国的大一统社会一直存在着基层社会自发的封建化倾向,当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瓦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顽疾,就必须要废除其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最后,中国在1949年建国时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常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求中国必须快速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尽快建立起国防工业,因此社会主义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自寒竹《民族复兴百年进程的历史逻辑》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核心是制度变革,这一制度变革使中国经济从改革前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改革选择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84年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城市体制增量改革全面推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体制外市场化”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整体协调改革时期。……渐进式改革道路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互动的产物,其中增量改革、试点推广、改革和开放互相推进都具有开拓性。

    ——摘编自张平、楠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保障对“前线空前规模的支援”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1. (1)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伟大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概述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进程,并概括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
  • 1. (2024高三上·台州月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而不断调整政策。朱德总司令曾就某一时期的形势变化指出:“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据此判断,此时期中国共产党( )
    A . 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 . 建立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 C . 置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D . 进行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 1. (2024·肇庆模拟)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据此可知,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一次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第二次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第三次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A . 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 B . 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C . 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 D . 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
  • 1. 1948年,林彪、罗荣桓接受中共中央指令,率领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歼灭改变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该战役的意义是(   )
    A . 标志内战爆发 B .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D . 标志着战略决战开始
  • 1. 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促使东北国民党军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
    A . 得到军民的广泛支持 B . 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C . 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 D . 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
  • 1. 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所写的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曾这样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这一评论发表的主要背景是(  )
    A . 淮海战役的胜利 B . 辽沈战役的胜利 C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 平津战役的胜利
  • 1.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 1.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如下表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一次

    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第二次

    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第三次

    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A . 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 B . 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C . 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 D . 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
  • 1.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的指挥下,攻克锦州,截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逃往关内的退路,然后挥师北上,歼灭增援锦州的10万国民党军队。以上描述的是(   )
    A . 渡江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辽沈战役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