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郴州三模)   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可推知(    )
    A . 国家干预尚未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 B . 与会各国均没有达成合作的意愿 C . 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尽相同 D . 存在建立合理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 1. (2023·湖南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跨国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事实上,1780—1801年英国出口的增加额相当于GDP增加额的21%,相当于同期工业产出增加额的50%以上;而在英国出口增加额中,美国占据了大约60%。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的确,当时英国自身不具备实现工业创新的条件,而国内条件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海外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英]斯蒂芬·布劳德伯利、凯文·H·奥罗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在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方面,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在稳定国际金融形势方面,罗斯福政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振兴美国国内经济,但英法却强调币值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最终未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正式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采取单边主义金融政策,以双边贸易协定开辟贸易市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摘编自金卫星《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海外贸易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失败的原因。
  • 1.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据统计,1913—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国际贸易量只增长了3%,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表明( )
    A . 经济危机并没有对世界工业造成严重破坏 B .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 .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 . 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国际贸易发展
  • 1. (2023高二下·永川)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大独裁者》中的最后一段演讲批评了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卓别林曾于1942年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第二战场,此举也饱受争议。据材料可知,卓别林(   )
    A . 崇尚现代主义理念 B . 反对工业文明扩张 C . 关注欧美社会危机 D . 深受共产主义影响
  • 1. (2023高二下·黄石) 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与黄金脱钩;1933年3月,美国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量,实行美元贬值。这说明当时德、英、美三国(    )
    A .   致力于将危机转嫁到别国 B . 共同建立了世界货币集团 C . 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 注重协调国家间经济政策
  • 1. (2023·浑南模拟) 经济发展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经济价值观不足以保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决不可仅仅托付于经济价值观。"经济价值观不足以保证经济发展"体现得最为显著的是(   )
    A .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重商主义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 C . 经济大危机时期的自由主义 D . 石油危机后的新自由主义
  • 1. (2023·宜川一模) 下表内容为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对此表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日本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921〜1929 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 年

    9.9%

    2.7%

    6 7%

    -3.9%

    -0.3 %

    A . 日本在工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B . 经济危机并未波及日本和英国 C . 大萧条导致欧美国家经济陷入困境 D .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分化重组
  • 1. (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20世纪进行了回顾:有人从战争与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有人从文明冲突进行划分,也有人从意识形态进行探讨。总之,这类书已经出版了好几部,而且都取得了相当的轰动效应。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的《极端的年代》也可以归为这类书。

    《极端的年代》分为4部分:

    第一部分,鸟瞰本世纪;

    第二部分,大灾难的年代,从1914-1945年;

    第三部分,黄金时代,从1945-1973年;

    第四部分,天崩地裂,从1973-1991年。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部分并对该部分标题的设计意图进行论述。

    (要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1. (2023高三下·鲁山开学考) 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中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是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咯咯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这些桔子已经被喷了煤油。”由此可知,该小说(   )
    A . 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 . 关注细节描写批判社会现实 C . 手法夸张怪诞极力表现自我 D . 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
  • 1. (2023·鞍山一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重要的世界性危机

    时间

    危机

    概况

    1914—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造成巨大人员和经济损失,加速了欧洲霸权衰落的进程。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世界格局发生深刻改变

    1918—1920年

    西班牙大流感

    至1920年春季,在全世界造成超过超过5亿人感染,2500万人死亡。突如其来的大流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也开启了欧美国家全民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福利保障系统的讨论与尝试

    1929—1933年

    经济大萧条

    由美国股市崩溃开始,逐渐演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迫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放弃盛行一时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德、日、意等国甚至走上法西斯集权道路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法国等传统强国失去了对于世界格局的支配权。美国再次成为最大的赢家,利用自身的实力,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的建立,“美国规则”成为世界的规则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场。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该次危机险些引发双方之间的直接冲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危机才告平息

    1973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

    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大幅提高原油价格,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性危机”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