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说一说】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写一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和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

    【说一说】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了美国。苏联当时经济比较困难,希望同美国达成以互利为基础的、广泛的经济合作协议。苏联一直想驱散“一个噩梦——美国和中国建立针对苏联的轴心的可能性”。美国总统尼克松受到窃听事件的严重困扰,加之美国受到通货膨胀、美元危机的震荡,国际地位和影响明显下降,希望此次访问能够产生有利于尼克松的影响。访美期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多次会谈,并签署了“厚厚一套文件”:《苏美联合公报》《苏美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苏美农业协定》《苏美关于世界海洋研究协定》《苏美关于接触、交流和合作总协定》等。美苏双方极力渲染会晤的“友好”气氛,宣扬取得的所谓“成果”。然而,世界舆论却颇感担心。有报刊指出,这些协定“绝不意味着双方基本斗争的结束。两个大国的接近没有使斗争停止,而只是使斗争改变了形式。”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十卷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德统一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3. (3) 概括指出勃列日涅夫访美的历史背景。
  • 1. (2023高一下·杭州期中)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私人副业税收负担,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业,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
    A . 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 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C . 利于农业落后局面的改观 D . 使国民经济比例达到协调
  • 1. (2023高二上·北仑开学考)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
    A .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 .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 C . 在坚持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 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 1. (2023高二上·乐至开学考) 1954~1956年,苏联各部和主管部门撤销了一半以上的处、司、局和总管理局,下放了1万多个企业,国家指令性指标减少52%左右,扩大了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
    A . 加强了对企业的领导 B .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 提高了企业职工工资 D . 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 1. (2023高二上·蓬溪开学考)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部分地区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采取了承包责任制,具体分为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和承包到家的农机手。生产者的劳动成果与其收入直接挂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做法( )
    A . 巩固了斯大林模式 B . 突破了计划经济理论 C . 制约了农业的改革 D . 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
  • 1. (2023高二上·彭山开学考) 据表,可知战后苏联改革( )

    表 1955—1959年苏联中央与地方工业占比情况简表单位:%                                                                                                      

    年份

    全部工业

    联盟所属工业

    加盟共和国所属的地方工业

    工业产值中属于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的工业

    1955年

    100

    53

    47

    -

    1956年

    100

    45

    55

    1957年

    100

    6

    94

    71

    1958年

    100

    6

    94

    71

    1959年

    100

    6

    94

    72

    A . 发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 继承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 . 改善了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D . 削弱了中央对经济的统一领导
  • 1. (2024高三上·浙江月考) 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如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  )

    A . 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 B . 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 C . 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 D . 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
  • 1. (2024·成都模拟) 如表是苏联1961~1982年的经济增长统计表(年平均,%)。据表格可推知,该时期苏联( )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2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3.3

    国民收入

    6.5

    7.8

    3.2

    1.0

    2.6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4.0

    基建投资

    5.4

    7.3

    6.7

    3.7

    20

    A . 国民经济增速持续下滑 B . 滞胀危机阻碍经济增长 C . 传统经济体制趋于僵化 D . 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 1. (2023高三上·包头开学考)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 经济体制改革的停滞 B . 公有经济的衰败 C . 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 D . 思想理论的僵化
  • 1.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认清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若集中一切物力财力搞建设,以共产主义的原则去调整当前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只会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节,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列宁坚持利用商品、货币来发展社会主义,以“迁回”的方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贸易,打通欧洲市场,把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有条件地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摘编自齐枭博《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九月全会(1965年)上,苏共正式推行“新体制”,扩大企业权力,完善计划制度,缩减指令性指标,简化计划制定和监督方法。1973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广泛建立生产和科技联合公司,使管理者更接近生产,缩短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十五”计划期间,苏联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进一步把经济改革的目标指向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摘编自金挥《勃列日涅夫时期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因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列宁采用“迂回”方式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新体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