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吉林四模) 1952 年,苏联对农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 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 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 96%,秋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 97%,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 98%,甜菜种植机械化程度 95%。这些数据说明当时苏联( )
    A . 斯大林模式潜藏着弊端 B .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C . 赫鲁晓夫重点改革农业 D . 科技成果多用于农业
  • 1. (2023高二上·海口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社会经济危机,企业家们对国家管制经济活动的种种“清规戒律”尤为不满,于是他们构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要求变革。资本家认为过多的国家干预存在大量弊病,如弱化了市场机制,不利于他们追求利润。20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政府取消部分经济管制,开始了政策的初步调整,英国等国也有类似举动。经济理论方面,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崛起,其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政治理论方面,保守主义思想盛行,强调个人自由和传统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理论席卷西方,相关学者认为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政策低效而危险,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政权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这一由当时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提出的新管理体制被称作“新经济体制”。所谓新经济体制,是在试图坚持中央计划经济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它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亏损。在推行新经济体制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劳动生产率比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提高了2.2%,在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持平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了 1.6%。但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层总体上思想观念趋于保守,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即停止了改革。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70年代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
  • 1. 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A . 苏联模式 B . 勃列日涅夫改革 C . 和平演变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年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影响。
  • 1. 赫鲁晓夫认识到了“经济管理方面过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则重申“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的改革(   )
    A . 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 . 打破原本的个人崇拜 C . 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 D . 激化国内的社会矛盾
  • 1.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取消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的不合理限制的决议》。苏共中央委托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和部长会议,审议和解决关于取消最近几年实行的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中生产农产品的限制的问题。这一举措(   )
    A . 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 B .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 . 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D . 加强了党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 1.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有外国人把苏联比作一辆大型卡车:驾驶员在用一只脚用力踩下油门的同时,用另外一只脚踩刹车。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苏联赶超美国成为超级经济大国 B . 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 C . 苏联利用国际市场全力发展重工业 D . “新经济体制”提高了企业效益
  • 1. 下表所示的内容是苏联的粮食总产量(单位:百万吨),其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6年

    127.6

    1957年

    105.0

    1958年

    141.2

    1959年

    124.7

    1960年

    133.2

    A . 赫鲁晓夫改革的不彻底 B .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弊端 C . 赫鲁晓夫种植玉米运动的失败 D . 美苏争霸影响农业的发展
  • 1. 今天,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评价较客观的是(   )
    A . “他在现代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 B . “在我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 C . “他主要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他给了我们自由。” D . “现在俄罗斯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而这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
  • 1.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各个共和国利用苏联法律中语言地位模糊不明确的情况,开始通过法律确定命名民族的语言在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国语地位。1989年至1990年上半年,15 个加盟共和国中有14个颁布了语言法。由此可推知(   )
    A . 民族自决导致苏联解体 B . 苏联民族语言多元化发展 C . 苏联存在民族分裂隐患 D . 苏联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