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上·山东月考)  下表是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该表说明苏联( )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工业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产值

    2.2

    39

    2.5

    1.7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

    3.6

    5.9

    44

    3.4

    A . 仍未根本突破传统体制 B .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 . 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满足 D . 经济改革政策持续
  • 1. (2023高三上·杭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契约租佃经济下,富民和佃户各自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农业生产,改变了均田制下一家一户小农独立经营、自备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 经由市场,富民购买占有大量土地,但单一地租收入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市场达成。与此同时,契约租佃关系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形成大量少地的五等下户和无地客户,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市场的竞争性手段获得富民土地的租佃权,但土地租佃的稳定性仍然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力向小商、小贩和雇工转化。

    ——摘编自余猛、林文勋《宋代契约租佃制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

     材料二 某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状况

     

    地主

    富农

    贫农

    中农

    1937年

    16.42%

    21.92%

    17.92%

    41.69%

    1942年

    10.17%

    10.17%

    19.37%

    49.14%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1)国家掌握土地;(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1. (1)  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宋代契约租佃制度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契约租佃制对宋代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该阶段推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简析该土地政策实施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列宁认为确保资本主义因素不至于危害无产阶级政权的关键。结合所学,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简述斯大林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对农业的措施及其影响。
  • 1. (2023高二上·阳江期中) 从1965年起,苏联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政策,到1979年,先后7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1966-1970、1971-1975、1976-1980这几个五年期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3.9%、2.5%、1.7%。这反映出苏联(   )
    A .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遭到冲击 B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C . 经济体制改革缺乏实质性突破 D . 社会经济陷入了全面停滞状态
  • 1. (2023高二上·阳江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对农业体制改革进行了“修补”,但整个农业体制并无大改。在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改革走向停滞的状况下,加上集体农庄对农民的保护,苏联农民已然习惯依附于集体农庄制度,对改革亦不感兴趣。同时期的中国,由于“文革”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让中国领导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也让中国农民自发地成为改革的推动者,·······中国农业体制的变化打破了以往集体统一经营的方式,以此为起点,逐渐走上了一条成功的渐进改革之路。

    ——摘编自赵健《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20世纪70-80年代农业改革的差异,并谈谈中苏农业改革对当今中国改革的启示。

  • 1. (2024·肇庆模拟) 如表为1976—1989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变化表。由此可推知,当时苏联(   )
    A . 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B . 民众生活得不到改善 C . 国民经济持续衰退 D . 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
  • 1. (2023高三上·南宁月考) 1960年至1985年,苏联依靠石油外汇进口粮食,“十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达到1.02亿吨。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食品短缺问题再次全面出现。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 . 国际油价不断上涨 B . 军备竞赛消耗大量资金 C . 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D . 冷战期间美国经济封锁
  • 1. (2023·佛山模拟)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玉米是粮食的来源》,该漫画表明( )
    A . 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 . 苏联模式已被彻底打破 C . 苏联食品物资的紧缺 D . 卫国战争具备物质基础
  • 1. (2023高三下·厦门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战后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变化(年均% )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投资额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51 ~1955

    11.4

    13.1

    4.1

    12.0

    9.6

    1956 ~1960

    9.1

    10.4

    5.7

    13.0

    7.4

    1961 ~1965

    5.7

    8.6

    2.3

    6.2

    3.9

    1966 ~1970

    7.8

    8.5

    3.9

    7.3

    6.8

    1971 ~1975

    5.7

    7.4

    2.5

    6.7

    4.5

    1976 ~1980

    4.3

    4.4

    1.7

    3.7

    3.3

    1981 ~1985

    3.2

    3.6

    1.0

    3.7

    2.7

    1986 ~1990

    1.8

    2.6

    0.5

    0.3

    2.0

    1990

    -4.0

    -1.2

    -2.3

    -19.0

    -3.0

    ——王金存《苏联剧变深层原因初探》

    从表2中选取一个或多个经济指标,对战后苏联经济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划分依据。(要求:历史分期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1. (2023高一下·佛山期末)  1954年,赫鲁晓夫发起垦荒运动。截至1956年,总计开垦约3600万公顷荒地。垦荒使哈萨克斯坦成为苏联农牧业发达的加盟共和国。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A . 促进了苏联边疆地区的开发 B . 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 . 扭转了工业为主的经济导向 D . 改变了农业长期滞后的局面
  • 1. (2023高一下·郑州期末) 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  )
    A . 工业经济停滞不前 B . 突破了苏联模式 C . 致力于发展核武器 D . 仍坚持传统的体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