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东莞月考) 12世纪中叶,英国亨利二世出台了“盾牌钱”政策,即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在军事上对骑士的依赖。“盾牌钱”政策的出台(   )
    A . 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 B . 标志着英国骑士制度的瓦解 C . 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 D . 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1. (2023高二下·信阳开学考) 16世纪的欧洲,“在各种暴力活动和血腥屠杀中,世俗政权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接受了以前教会人员占有的大多数财产,取得了任命或至少批准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材料所述现象对西欧发展的影响是(   )
    A . 王权专制取代宗教自由 B . 推动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 C .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奠定了近代民主改治的基础
  • 1. 15、16世纪,西欧大国出现的新制度是(   )
    A . 等级君主制 B . 专制君主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民主共和制
  • 1. (2022高二上·海淀期末) 153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至尊法》《叛逆法》,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取得、接受、被称为英吉利教会在尘世中唯一的至尊领袖”;蓄意侵犯国王尊严和称号的人,将被处以极刑。这些法案颁布对英国历史的影响有(    )

    ①议会通过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    ②普通法开始适用于全国

    ③宗教改革中摆脱罗马教廷控制    ④国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2高二上·罗定期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和国王之间尽管有矛盾冲突,却也存在着一种平衡,因此王权无论如何强大都无法与议会分离,且王权如何限制也在议会中进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 有独特的议会传统 B . 议会和国王关系密切 C .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D . 已确立议会至上原则
  • 1. (2022高二下·上虞期中) 《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该规定(   ) 
    A . 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 是对启蒙思想的实践 C . 是国王与教会冲突的产物 D . 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点
  • 1. (2022高二上·喀什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媛”。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 1. (2019高二上·桐城期中) 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
    A . 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B . 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 . 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D . 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 1. (2020高二下·大理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货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语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

    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时政治参与主体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以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3. (3)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时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 1. (2017高二下·钦北期末) 英法两国由等级君主制转向君主专制的关键因素是(    )

    ①采邑分封的确立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教会势力的壮大

    A . 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②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