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许昌开学考) 明朝建立后,对内事务中,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外事务中,为垄断对外贸易并使之全面官营化,限制或禁止非官方渠道的对外贸易,将海外贸易严格限制在朝贡范围内。这反映了海禁政策的实施是( )
    A . 专制制度强化的结果 B . 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C . 官民商业争利的产物 D . 压制倭患的主动选择
  • 1. (2023高一上·新乡期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只许广州一处和外商贸易。之后,清政府又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措施旨在(   )
    A . 保持国家主权独立 B .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 保护本国商业发展 D . 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 1. (2024高一下·献县开学考) 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观念;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据此可知,清朝的外贸管理理念(   )
    A . 对社会转型产生不利影响 B . 有利于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 C . 纠正了明代"海禁"弊端 D . 直接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 1. (2023高三上·钦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总体来说,明清两朝的海洋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内趋性特征。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明清政府不支持海外华人势力,将其视为“化外之人”。对于海外的庞大市场,明清政府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和范围内,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在明清政府始终对海洋和海外贸易缺乏应有的认识下,中国海上力量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原因。
  • 1. (2024高三下·河北月考) 清中期,统治者把与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通商视为“加惠远人,抚育四夷”,当“夷情恭顺”时,以通商怀柔,当“外夷桀骜”时,停止通商作为驭夷之策。这反映出,当时清廷( )
    A . 意识到西方殖民扩张的危害 B . 用朝贡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C . 尝试用国际法解决外贸争端 D . 逐步改变闭关自守的政策
  • 1. (2024高三下·福建开学考) 明朝的多位皇帝严格执行禁海令,私下进行海上贸易的百姓被视为海盗。但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总是一批被灭,新的更大的一批又兴起。这反映了( )
    A . 朝廷海疆政策与现实的矛盾 B . 政府失去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C . 商贸发展提高了海盗的地位 D . 倭寇是东南沿海不稳定的因素
  • 1. (2023高二上·广东期中) 下表关于1517年葡属马六甲总督派员出使中国的相关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

    文献记载

    文献出处

    “……船上满载胡椒。葡人欲往广东,中国官吏不许,(舰

    队指挥官)强驶入内河,放炮举敬礼。

    16世纪葡萄牙历史学

    家巴罗斯著《亚细亚》

    “蓦(蓦然)有大海船二只,直至广城怀远驿,称系佛郎机国进贡……以其人不知礼,令于光孝寺习仪三日,而后

    引见。”


    《筹海图编》引时任广

    东按察佥事顾应祥语

    A . 中西实力对比逆转 B . 中国国门被迫打开 C . 西学东渐由此开启 D . 朝贡体系受到冲击
  • 1. (2023高二上·广东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州贸易体系下的外商行为规范

    材料1757年,清政府封闭了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清廷认为,贸易只是中国给予洋人的一项特权而非他们的固有权利,而这种皇恩的施与必须依照他们的良好行为来决定,并逐渐制定了以下行为规范。

    1.外国兵船须停江外,不得进入虎门。

    2.妇人不得混入商馆,铳炮枪及其他武器均不得持入。

    3.所有航路引水人及买办等,概须我国澳门同知之特许登录;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

    4.外人不得与我国官吏直接交涉,除非经过公行之手续。5.外人不许泛舟江上,惟每月初八、十八及二十八三日,得游览花地海幢寺一次,每次不得超过十人。不准赴别处村落墟市游荡。6.外人买卖,须经公行之手,即居住商馆者,亦不许随意出入,防其与奸商有秘密交易之行为。7.通商期已过,外人不得在广州居住。即在通商期内,货物购齐,亦须装载而归,否则,可往澳门。8.外国船舶,得直接航行黄埔,徘徊河外,不得寄泊他所。9.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上述行为规范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 (2023高二上·广东期中) 图3是1835年某地出版的一本语言教材,收录有372个常用词条,大多数来自英语,少数来自葡萄牙语、瑞典语、马来语和印度语。这本书最可能是供何地的商人学习外语之用?( )

    图3

    A . 南京 B . 上海 C . 广州 D . 厦门
  • 1. (2023高一上·清远月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晰,逻辑合理、表述成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