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上·宝鸡月考) 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 .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 . 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C .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 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
  • 1. (2024高三上·南海开学考) 下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唐代(    )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族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 方权力的世家大族)

     

    非郡姓

     

    科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 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其他

    5

    71

    20

    69

    5

    9

    A . 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B . 世袭成为选官主流 C . 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D . 皇权受到极大制约
  • 1. (2023高一下·银川期末) 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
    A . 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B . 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 C .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 .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1. (2023高一上·抚州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如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盛世”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 (2023高一上·锦州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的政治体制中,三省六部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在唐代政治发展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且在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运行机制来看,三省是命令传达的部门,六部则是执行机构,职能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一方面,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水路交通的便捷,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等都为宋代城乡商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宋代大小城市及乡村镇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商业繁华情况,南宋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很翔实的记载,北宋末画家张泽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描绘了北宋东京开封商业的热闹场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省六部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 1.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朱子语类》有载:“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  )
    A .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在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C . 运行机制的繁琐性,皇帝裁决的独立性 D . 通过行政运作程序体现了制衡原则
  • 1.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卜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 . 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独尊地位 B . 反映了田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 . 标志着中央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 D . 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 1. (2023高二上·莆田期末)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

    ——选自齐世荣、钱乘且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三   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 (1) 根据材料一“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朝、明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
  • 1. (2023高三上·贵阳开学考) 唐肃宗时期,鉴于玄宗朝李林甫、杨国忠以中书省长官身份长期操控朝政的情况,遂将其改为"宰相分直主政事笔,每一人知十日"。至唐德宗时又将该制度调整为每位宰相“每日一执笔”。据此可知( )
    A . 中书省的决策权被剥夺 B . 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 C . 权臣干政受到一定制约 D . 朋党之争的局面终结
  • 1. (2023高一上·淄博期末) 如图为唐代一份皇帝敕令(部分),这可用于研究唐代的(   )

    A . 三公九卿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二府三司制 D . 中书一省制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