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广丰月考) “市令”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场的长官。如表所示为北齐、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级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政权

    属性

    官位品级

    北齐

    京邑市令

    从七品

    州市令

    从八品或正九品

    北周

    京邑市令

    正六品

    隋朝

    京邑市令

    正八品

    州市令

    无品

    A . 北方商品经济发展滞后 B . 科举冲击传统任官体系 C . 政府不重视商业的管理 D . 朝廷整肃官制裁汰冗员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选项中最符合②所代表的时期阶段的表述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开放兼容与繁荣统一 C . 国家分裂与社会倒推 D .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 1. (2024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萧齐时期,国家除通过正常征收租调的方式从淮南农户那里征收纺织品以外,还以“和市”的方式向豫州(今安徽寿县)、南兖州(今江苏扬州市)、司州(今河南信阳市)农民收购丝、绵、纹、绢、布等纺织品。这说明当时( )
    A . 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B .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 . 家庭手工业恢复发展 D . 南方比北方更为强盛
  • 1. (2024高一下·开远开学考)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指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由此可知(    )
    A .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 士族专权导致东晋政权衰落 C . 门阀政治有利政权平稳过渡 D . 呈现了政治分权制衡特征
  • 1. (2024高三下·河北月考) 据载:“(北魏)景明初,豫州大饥,(薛)真度表曰:‘臣辄日别出州仓米五十斛为粥,救其甚者。’”宣武帝诏令:“真度所表,甚有忧济百姓之意,宜在拯恤。陈郡储粟虽复不多,亦可分赡。”据此可知,当时政府( )
    A . 完善社会优抚体制 B . 履行社会救济功能 C . 倡导宗族内部互助 D . 重视基层社会治理
  • 1. (2023高一上·吉林月考) 曹操描述当时的状况:“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   )
    A .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B . 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 C . 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 D . 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
  • 1. (2024·)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中说:“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主要表现在(    )
    A . 门阀政治强化专制皇权 B . 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C . 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 D . 佛道盛行,儒学失去主流地位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在两汉时期农业高度繁荣的关中地区出现了“百姓不专农殖,乃无车牛”的情况。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也遭到极大破坏,生产凋敝,田地荒芜。地处边疆的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重要农业区,大部分都成为游牧区。这反映出( )
    A . 政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B . 统治者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C . 区域经济差异性较明显 D . 游牧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1. (2023高一上·海安期末) 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1. (2024高三下·河北月考) 东晋时期,盛行一种“权贵合议体制”,军国大事乃至特殊情况下的君主立嗣,都需经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等上层人物共同参议。东晋以此实现了太子的更换、帝位的更迭。由此可知,这种体制( )
    A .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B .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C . 得益于江南的开发 D . 抑制了门阀的势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