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周口开学考) 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   )
    A . 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 B . 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C . 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 D . 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
  • 1. (2023高二下·平顶山开学考) 隋唐时期,长安宫城在空间上实现了与皇城的分离,逐渐形成宫城、皇城、外城层层环绕套叠 的结构模式。从分散的“多宫”到集中的“单宫”,从宫城、坊里相参到宫城、皇城、外城的阶层 隔离,长安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设计反映出(   )
    A . 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 . 专制权力影响城市布局 C .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D . 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 1. (2023高二下·北仑开学考) 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中,挖掘出 170 余座成排的半穴居房址,出土了大量碳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据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出现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 如表是有关唐宋城市变迁的记载。由此推知(    )

    记载

    出处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A . 都城的夜市经济出现 B . 商人政治地位提升 C . 政府的市场管理弱化 D . 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 1.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下表是东汉时期城市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城镇的发展(    )

    地区

    校尉部、刺史部(个)

    郡城数(个)

    县城数(个)

    合计(个)

    黄河流域

    5

    36

    395

    436

    淮河流域

    2

    9

    141

    152

    长江流域,

    3

    24

    250

    277

    东北

    1

    10

    65

    76

    西南

    1

    6

    35

    42

    西北

    1

    12

    80

    93

    全国

    13

    97

    966

    1066

    A . 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 . 促进人口出现大规模南迁 C .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D . 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长安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面的唐代长安示意图展现了众多的历史现象。

    ——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从图中任选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现象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要求:明确指出历史现象,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 匠人营国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献,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王城布局,该文献提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材料二:周公是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的元老重臣,其封国为鲁。根据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

    形态特征

    考古实测资料

    长宽

    东西约9里,南北约7里

    城门

    已发现南面2门,东、北、西各3门

    道路

    东西、南北向各有五条干道

    核心功能布局

    宫庙居中,面朝后市,居民区居东,墓地居西

    1. (1)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献记载的王城布局与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的差异,并结合所学推测原因。
    2.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城的特点。
    3.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
  • 1. (2023高二下·河北期中) 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 . 经济水平的差距 B . 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 . 审美取向的不同 D . 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 1. 下图为18世纪的《武昌汉口鸟瞰图》,此图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 城市坊市分离制度的瓦解 B . 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 C . “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 D . 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