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上饶月考) 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逐渐成为皖南巨镇,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人的茶叶集散中心。徽商还在当地修建了人量的桥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这表明当时(   )
    A . 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B . 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 C . 商业活动推动集镇发展 D .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 1. (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 据记载,清朝时颍州府“城郭集镇皆当要冲,人民夹河而居者极其繁盛”:义门镇“邻涡河,商船揍集,为水陆通衢”;八里垛镇“商贾帆樯相望,为淮颍襟要”。这一记载说明,当时该地区集镇发展( )
    A . 以地方经济为支撑 B . 借助优越地理位置 C . 得到政府政策倾斜 D . 促进了外贸的繁荣
  • 1. (2023高二下·元氏期中) 徽州《湾里裴氏宗谱》卷二“鹤山图记” 中记载:“鹤山之阳黔北之胜地也……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地。”这表明村落的规划注重( )
    A . 宗法礼制 B . 宗教信仰 C . 自然环境 D . 防御意识
  • 1. (2023高二下·池州月考) 唐朝韩愈在《论淮西事宜状》中记载:“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据此可以看出村落的功能是( )
    A . 定居 B . 繁衍 C . 防卫 D . 集体活动
  • 1. (2023高二下·亳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英格兰仅有373个地方存在市场,占总数的37%。市场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拥有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 000人或偶尔2 000人的市场城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半打这样的市场城镇;最大的市场城镇是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的五大郡各有2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居民通常为几千人,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摘编自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新探》

    材料二:成化时期(1465—1487年),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镇市逐渐兴起。其中,一少部分是宋元旧有市镇的复苏与扩张,而大多数是新产生的。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间,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江南地区,一般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散之地,又与本府州和临近府州的治所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互相沟通联结,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
  • 1. (2023高二下·千阳期中)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们对于牛、马的需求上升的同时必然导致了对草料需求的上涨。一时间,农村的草料成为了热销的商品。但草料易燃,并且堆放起来占地面积大,因此农民就会选择在城外的空地上放置草料进行售卖,形成草市。据此可知,草市的起源反映了(   )
    A .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 . 古代中国以游牧经济为主 D . 广大农村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 1. (2023高二下·南阳月考) 唐都长安城在规划过程中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布局规整,中轴对称,象征帝王为尊,百僚拱侍。宫殿建在城市北方,处于首位,尤其是东北侧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长安城的布局,体现了唐朝(   ) 
    A . 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B . 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 C . 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D . 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 1.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变迁

    从表格中提取两条及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3高二下·江苏开学考)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描绘的人类社会聚居形式(   )

    ①集镇              ②城市              ③船上             ④村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 (2023高三下·浙江月考) 长江下游南面的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和乡镇,这些江南水乡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其中湖州南浔就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宋末,南浔还只是一处稍有人烟的“聚落”,因其位于湖州与平望之间,给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往来苏杭嘉湖的商贾便常以此作为休憩之处,并逐渐出现了居民聚居。休息之余作以宗教活动,宗教场所的建立,于是吸引更多商旅驻足。到了南宋末年,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开始设官建镇。至元代南浔依然是商品交易之所,这种情况持续至明代,士绅阶层开始接掌地方事务,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水利事业自然纳入重点考虑范畴。明末潘尔變在《浔溪文献》也有记载,南浔“东至平望及吴江,西至乌程县治,皆陆由荻塘,水由运河,若捷出太湖走吴江、苏州,较近于顺风扬帆比运河更驶。”此后便是烟火万家,实江浙之雄镇。

    ——范青青《明清两代江南士绅文化影响下的江南市镇-以南浔为例》

    材料二:由于地域条件优势,历史上许多江南水乡古镇都发展过养蚕业,有些古镇至今仍保留着与蚕事相关的节庆活动。例如,乌镇的蚕农为祈求“蚕苗”丰收,每年都要举行爬竿表演,表演者爬上一支三丈高的青竹竿,模仿蚕的动作表演杂技,另外还有乌镇的水上集市、南浔古镇的水上婚礼。水上婚礼每天固定时间和场次,方便游客前往观看。这些特色体验活动成为了游客感受当地文化最生动的方式之一,既加深了游客对古镇的印象,又传播和传承了古镇的特色文化。

    ——陈曼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遗产保护与利用价值研究-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材料三:历史上南浔经济发展,是以蚕桑生产为基础的。南浔桑丝生产始于唐代,至南宋,南浔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清时期,“桑蚕之利,其盛于湖”……新中国建立后,南浔经济逐步从单一丝织模式转向综合发展轨道。建国初南浔只有5家私营小厂和151家个体手工业户。1952年工业总产值为200万元,当时建立了铁器、木农、竹器、建筑、服装、雨伞、洗染、豆制品等十余个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公私合营。1957年工业总产值上升580万元。……

    1978年以后,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部分城镇为了经济发展大量引进化工企业,新的镇办、村办工业相继建立,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80年代初,已把一个缺乏现代工业的消费性城镇,初步建成有28个中、小型工厂的生产性城镇。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到1983年,机电、制革、食品、印刷等行业的总产值已占80%以上。这说明南浔已改变了长期以丝织、丝绸为主体的单一经济模式,形成向多渠道、多门类综合发展的格局。1987年,南浔镇村、镇办企业和农业生产,在不断落实完善承包责任制、广泛发展横向联系的推动下,取得了新的突破,工业总产值2.7亿元,农业总产值1208.49万元,标志着南浔经济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稳步推进,千年水乡古镇越发呈现出勃勃生机。

    ——摘编自《浙江省名镇志》《人民日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南浔古镇发展为江浙之雄镇的有利条件。
    2. (2) 指出材料二中江南水乡文化遗产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对其保护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内容,围绕南浔古镇的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