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0高一下·厦门月考) 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 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C . 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D . 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
  • 1. (2019高三上·扶沟模拟) 进入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凸显出江南地区(    )
    A . 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 B . 经济结构变动剧烈 C . 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 D . 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 1. (2019·广东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用的影响,城市居民没有选择住宅的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城市居民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部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级别”痕迹,但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只能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规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贺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枃设想》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将北碚建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镇,开创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北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发动民众修建了北泉公园、平民公园等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成立使得当时中国科学社的众多学术精英着手“帮助四川做几件事”,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

    ——潘洵《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材料三: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材料四: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为日本城市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高强《日本与美国城市化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产生了哪些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北碚模式”的内涵,并指出“北碚模式”的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 1. (2018高三下·宣威期末) 城市见证历史,城市发展折射出人类文明进步。

    材料一: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材料二:

    请回答:材料一,二的城市建造分别体现什么特点,这两个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 1. (2017高一上·枣庄月考) 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    )
    A . 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 . 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 . 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 . 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 1.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也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周原来是西部的小邦,灭商以后,都城丰镐地处偏僻,不能有效控制广阔的中原和东部地区。周公指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在这里建立军事和政治重镇,将统治中心东移,监管殷顽(不愿接受周统治的殷商旧贵族)、东夷,对天下实行有效地统治。诸侯咸服,天下大治。

    ——摘编自卢连成《论商代、西周都城形态》

    材料二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变革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宁欣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材料三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四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今河南商丘)可比。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1. (1) 洛邑是古代重要的城市。依据材料,分析西周营建东都洛邑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和东周时期洛邑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中国古代社会城市形成的因素。

  • 1. (2017高一下·西湖月考) 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下列有关唐代“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有的乡村集市渐成地方商业中心 B . 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C . 使用纸币“交子”进行贸易活动 D . 设有会馆这一商人活动场所
  • 1. (2017·南充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部分)

    解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 1. (2016·安徽模拟) 《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 . 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 . 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 . 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D . 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