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安顺月考)  16世纪欧洲的一位思想家认为,使人得到救赎的,不是教会所称的诸如祈祷、施舍、圣餐、圣洁生活等“善行”,而是“内心的信仰”,这是上帝直接授予每个灵魂的一种内在的精神皈依。这位思想家是( )
    A . 但丁 B . 薄伽丘 C . 马丁·路德 D . 孟德斯鸠
  • 1. (2024高一下·大理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德国商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古登堡的印刷厂,最早印制的是拉丁文版的《圣经》,印刷效果堪称精美。尽管如此,古登堡本人却没有因为这项技术赚到钱,因为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读不懂拉丁文,所以印刷数量很少。到15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文翻译《圣经》,次年《新约》翻译完毕并出版。从此德意志信徒可以自己直接阅读《圣经》,而不必再受到教会和神父的控制。马丁·路德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印刷商们则配合他快速传播新思想,二者相互促进,进而影响后续一百余年的欧洲政治格局。

    ——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材料二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中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机械化的“传染性”扩张首先遍及整个英国的棉纺织领域。当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需要安置的时候,旧有的农舍或者手工工场就显得太小。起初人们修理和扩充废弃不用的谷仓,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劳动场所,于是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统地使用机器生产。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武器体系和战争形态表

    大致时间

    科技革命

    新型武器

    战争形态

    16—17世纪

    近代物理学诞生

    火枪、火炮、鱼雷

    火枪炮战争

    18世纪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铁甲舰、潜艇、机枪

    半机械化战争

    19世纪

    电力和运输革命

    飞机、坦克、航空母舰

    机械化战争

    20世纪上半叶

    相对论和量子革命

    导弹、原子弹

    核战争

    ——摘自何传启《科技革命改变国际战争形态》

    1. (1) 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马丁·路德是如何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市场”,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思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工业革命下英国棉纺织业生产领域的变化。
    3. (3) 参考上述三则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题目自拟,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下·杭州月考) 马克思在评论某欧洲事件时说:“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该事件( )
    A .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B . 解放被宗教戒律压抑的人性 C . 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它同时或前后发生的,在西方还有两大运动,一个是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初),另一个是宗教改革运动(1520—1570年)。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有关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 地理大发现及文艺复兴的发生都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 B . 文艺复兴所表现的人文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地理大发现 C . 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商业革命成为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D . 宗教改革形成的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 1. (2024·上海市) 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

    11世纪以后,商业贸易复兴驱动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

    商业贸易复兴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将下列“史事”与“结果”相匹配。(填涂字母)

  • 1. (2024高一下·安徽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双重压力,支配着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而等级森严的教会组织机构又使各国失去了民族独立性。14世纪,英格兰著名的市民阶级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主张使用本民族语言做礼拜,抵制拉丁文的长期影响;他认为国家有权没收教会土地,教皇无权向英国征税;他否认教皇权高于教会,主张建立不依附任何外国势力的“廉俭的”民族教会。从16世纪开始,欧洲进入宗教改革时代,德国新教强烈地反对教皇特使在德意志境内兜售赎罪券。在反对教会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市民阶级利用方言文学传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利用欧洲民族语言版《圣经》宣传反教会、反教皇的宗教主张。

    ——摘编自姜守明《欧洲宗教改革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面对着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地斗争,民族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加深却也举步维艰。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相继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在巨大的威胁面前,国人的民族意识在前期的基础之上彻底觉醒了,所有爱国志士把反抗日寇、拯救民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之中。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宣告成立。抗日时期,民族工业大举内迁并为抗战提供物质支持,农民积极保障战争的粮食需求,大批青壮年积极应征入伍……正是这种源于强烈民族意识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了支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呈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

    ——摘编自郭金鑫《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

    1. (1) 根据材料一、简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国家意识形成原因的不同,及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意识的认识。
  • 1. (2024高一下·凌云期中) 马丁·路德曾提出过两个政府的理论,他认为信仰基督教的人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事务。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马丁·路德的“两个政府”理论( )
    A . 动摇了欧洲社会对基督教的信仰 B . 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C . 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D . 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西方文明兴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主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鳞后诞生的新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

    ——摘编自徐坚《文明的再造与复兴——东西方文明兴衰的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就“文明的再造与复兴”自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 (2024高一下·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因素发生最早的地区,其北部和沿海的一些城市当时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手工业和较为发达的商业贸易。新的经济活动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个人才智的弘扬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和生活的态度。财富的普遍增长为当时更多的人们按自己的意志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  宗教改革后,新教非常重视兴办学校,用新的方法教育学生。如路德主张设立公费学校,强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不但学习宗教,还要学习文化。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打破以宗教经典为主的拉丁学校传统,引进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对提高人的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马敏《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宗教改革》

    材料三  狄德罗认为,在自然界里,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包括财产权、生命权和自由权。人们通过契约组成国家,把裁决是非、惩处犯罪等权力交给国家,以保障财产权等自然权利。

    ——摘编自唐喜平《启蒙运动的发生与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当时教育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狄德罗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意义。
  • 1. (2024高一下·月考) “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天主教会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 B . 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 .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 . 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