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余姚月考) 19世纪有一条运河的开辟被认为是“恢复通往东方的道路而且成为复活旧商路的重要一步”。但是,开辟这条运河的最初想法“却是由法国人推动的,其最终目的是制约英国”。这条运河是( )
    A . 米迪运河 B . 伊利运河 C . 巴拿马运河 D . 苏伊士运河
  • 1. (2024高二下·余姚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 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  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某教师在进行“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的教学时,组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编制问题清单:

    问题清单

    ① 新航路开辟为什么会在16世纪前后?

    ② 当时西欧发生了什么事促使人们开辟新的航路?

    ③ 航海家们为什么要坚持到东方去?

    ④ 葡萄牙和西班牙得到了什么好处?

    ⑤ 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有什么影响?

    ⑥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出现了什么變化?

    材料三 玉米和甘薯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两种重要农作物。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就发现了玉米和甘薯, 并把它们作沟礼物呈献给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此后,玉米在欧洲和非洲等地逐渐流传开来。16世  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 一度是 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甘 薯的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

    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 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真接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下)》

    1. (1) 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
    2. (2) 选取恰当的角度,对“问题清单”中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任意一个角度,为“问题清单”补充一条问题。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简述新航路开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世界各地区之间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也 是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说明世界各国 联系的加强(   )
    A . 激化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B . 促进了东西文明之间的交流 C . 阻碍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D . 助推了资本主义优势地位的确立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文化在“挑战一回应”中不断地传播、交流、交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文化在希腊化世界整个地区十分广泛地流布,从而使一些民族与部落吸收了古典时期希腊在科学、文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的优秀成就。成为希腊化各国成员的许多民族,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

    ——(苏)科尔宾斯基等《希腊罗马美术》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若与强敌相处,自己必须要有力量。而要强盛就必须变法,“非变法不能富强,非富强不能合纵连横”。他的改革主张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而展开的。他提出的主张概括起来是: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

    ——摘编自夏东元《郑观应》等

    材料三   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汪澎澜《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整体面貌。结合所学,列举希腊化世界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三项重要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思想的主题。结合所学,写出郑观应的代表作,并从思想文化的“挑战——回应”角度分析其思想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及其标志。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苦之劳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命若草芥。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

    ——郑观应《救时揭要》

    材料三   2022年,全球各地有一亿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包含逃离冲突、暴力、侵犯人权和迫害的人。这一数字高于2021年的9000万人。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乌克兰1500万,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格兰迪称,这是“一个本不该创下的记录”。

    ——摘编自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2022全球趋势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原因,并指出华人为美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全球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简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 1. (2024高一下·台州期中) 下图是公元前2000年—19世纪,世界棉花生产和消费中心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注:图中○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

    A .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B . 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 . 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 D . 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
  • 1. (2024高一下·台州期中) 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意大利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而大西洋诸港口货船则往来不断。这主要是因为( )
    A . 东西方贸易衰落 B . 贸易中心转移 C . 西欧政治格局的变动 D . 西欧封建制度濒临瓦解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世界史必须将所有民族的历史集合为一体,将它们统一成一个协调均匀的整体,并将它们谱成一首壮丽的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不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美)斯塔里夫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作为纸钞、铜钱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伴随着纸钞的贬值、铜钱在郑和下西洋中的透支和国内市场的缺位,逐渐占据着合法主币的地位……放开银禁之后,陕西首开一系列以折征白银为主线的赋役改革大幕。

    ——王俞现:《权力资本与商帮:中国商人600年兴衰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的商品价格低廉,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里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斯塔里夫阿诺斯将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历史”开始标志所体现的史观,并指出1500前后作为“世界历史”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并阐释这一事件对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影响。
    2. (2) 明清之际,中国一度成为全球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白银大量流入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形成的意义。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英国教育创造了“熟悉外国语言、文化,接受自由主义、理性的思想意识的新印度人”,“就血统和肤色而言是印度人,但就爱好、见解、道德和才智而言是英国人”,“他们崇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开始用西方思想作为标尺来衡量印度,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这意味着(    )
    A . 印度将产生政治上的自觉和对民族独立的要求 B . 英、印矛盾缓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将更加稳定 C . 对宗主国的文化认同使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D .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