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仁寿月考) 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希腊三贤、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这表明(    )
    A . 地理条件决定文明的发展类型 B . 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C . 农业文明多元并存具有相似性 D . 早期文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交流
  • 1. (2024高一下·陆丰月考) 某一制度认为认同自己的种姓是最重要的事,不同种姓不能通婚。任何国王或统治者都不能获得那些自认为属于某个种姓而不属于某个国家的臣民的绝对忠诚。据此可知,该制度(    )
    A . 降低了国王政治统治的权威 B . 反映了佛教社会职业的影响 C . 说明古印度已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 D . 带有古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色彩
  • 1. (2024高一下·江门月考) 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体系,普遍存在于南亚次大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该制度( )
    A . 源于印度特殊的自然环境 B . 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C . 有利于缓和印度阶级矛盾 D . 推动了佛教的产生发展
  • 1.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式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
    A . 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B . 佛教统治地位确立 C . 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D . 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
    A . 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 . 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 . 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 . 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 1. (2024高二下·邢台月考) 英国学者霍尔在谈到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时强调:“看东南亚历史,要以其自身的观点而不能用任何其他观点,这样才能看准……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印度文化丰富了东南亚文明内涵 B . 印度文明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倾向 C . 东南亚文化以封闭保守著称于世 D . 东南亚国家深受印度的文化侵略
  • 1. (2024高一下·唐县月考)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句电影《流浪者》的经典台词,源于古代的阶级歧视制度。它是( )
    A . 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B . 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C .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D . 亚历山大帝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1. (2024高二下·唐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

    ——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

    材料二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
  • 1. (2024高二下·唐县月考)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旨在( )
    A . 为印度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B . 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C . 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 D . 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
  • 1. (2024高二下·邯郸月考) 在某地文化中,水被看作最易被“污染”、造成“不洁”的媒介。因此在所有村庄中,“贱民”不可以接近公用水井。全村活动时,烹调、取水等工作必须由高种姓承担,低种姓只能清扫垃圾。这体现的是( )
    A . 种姓制度影响深刻 B . 村庄传统的生活方式 C . 印度独特的水文化 D . 埃及文化落后于时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