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河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 (2023高三上·河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阶段

    概况

    改革开放前

    革命性和劳动性成为道德模范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评选的道德模范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他们或是本职工作的佼佼者,或是被塑造成“高大全”的社会公德楷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国家道德模范的评选中,一改往日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的局面,出现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的身影。到1989年,全国道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被确立,1995年,基本形成五年一次的评选规律

    进入21世纪

    道德模范的职业身份涵盖了大学生、医护人员、教师、军人、运动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道德模范评选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的占比逐年增多。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评选实行了“两审三公示”的评选公示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等评选工作稳步进行,改革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创新人物、“三八”红旗手评选、最美奋斗者、最美职工、最美志愿者……新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层出不穷。这一时期,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选方式,网络媒体与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紧密相连

    ——摘编自陈瑶、吉卉《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模范评选机制的演进、特征与传承》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阶段或整个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 (2023高二上·保定期末) 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二是解决兼职副职过多的问题;三是解决党政部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四是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邓小平解决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 )
    A .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B . 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C .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D .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1. (2023高二上·洛南期末)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有人提出将邓小平讲话中“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修改成“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这说明当时我国( )
    A . 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 B . 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C . 思想上拨乱反正仍然面临阻力 D . 知识分子队伍思想先进
  • 1. (2023高二下·咸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形态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包括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均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自孙凤《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个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 (2023高一下·山西期末)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这段讲话意在( )
    A .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B . 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 C . 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D .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 (2023高一上·许昌期末)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
    A .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B . 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 . 迎接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 . 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 (2023高一上·宁波期末) 梳理、发掘历史的发展逻辑,能够为人们思考未来走向提供历史经验的支持。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会议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看到相互联系,就是说这种联系并不只是时间上的顺延和承续,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联系,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看到重大区别,主要是指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着很大差别,也包括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内外条件、实践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材料三 中国革命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纲领,这使我们的路径选择有了很大的理论空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还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但它的趋势是确定的,就是超越传统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实行共产党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和市场作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全面的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强制工业化,与之相适应……对外部世界基本封闭。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处会议名称。选取其中一次会议,简要指出其召开的重要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结合所学,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括的重大战略思想名称。
    3. (3) 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最低纲领”的时间。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运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史实,多角度说明中国是如何“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 1. (2023高二下·玉林期末)  197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日本引进外国技术之多,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到1973年3月为止,日本引进外国技术共25742项,这“使日本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外汇支出”。这篇报道(  )
    A . 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得到落实 B . 预示经济领域出现改革新动向
    C . 体现对日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建设 D . 反映中美建交开阔了国人视野
  • 1. (2023高二下·三明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是一个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的比较晚的国家。由自下而上的政治现代化先行而启动了法国的现代化,促使法国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口是交通运输的变革。交通的巨大变革打破了农村内部的孤立和城乡之间的隔离,统一的国内市场,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在二战以后才得以最终实现,政府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重视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对农村社会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农村与城市交融,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人,法国才最终实现了现代化。

    ——摘编自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在短时期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最大的弊病是城市里的现代工业与农村里的传统农业同时共存,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阻滞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使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先后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以土地资源带动农村工业化的新模式,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导模式。

    ——摘编自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中法两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法两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对我国当代农村建设的启示。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