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作为第一手史料成为真实再现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观察下面一组照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1: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图2:1956年1月,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

    图3: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

    1. (1) 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意义。
    2. (2) 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用史实予以说明。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3年新年社论《团结奋进》中的高频词汇应该包括(   )
    A . 中国人民  侵略中国  美帝国主义 B . 国企改革  南方谈话  九二共识  经济体制 C . 重在建设  股票上市  收入翻番  科学发展 D . 实体经济  真抓实干  精准扶贫  国内大循环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它是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日战争的史诗力作。蒋经国观看了该影片后说:“从这个影片上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这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   )
    A . 对“一国两制”的认同 B .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 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D . “三通”局面的实现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下列讲话和谈话,引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些言论所涉及的历史进程,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

    ②“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④“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 . ①④②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③①④②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在 1493年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 高死于感染,拓殖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于是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 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

    ——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实践创新方面,中国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从目的上来讲,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具有对立性,倡导的是要对话而不是对抗,所以,伙伴关系更具和平性。建立伙伴关系,需要伙伴国之间尊重彼此之间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找寻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既有平等性,也兼具包容性。

    ——摘编自张启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玉米成为“上帝的赐福”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为什么西行的甘蔗是个“诅咒”。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原因,并概括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表现。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如何“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并概括“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的特点。
  • 1. (2024高二下·江油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对外政策全面调整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其基本标志是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确定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

    二是在中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又增添了新内容,即不结盟。

    三是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高到突出的地位,用以发展同世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四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

    五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贸、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六是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七是充分运用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外交政策调整后的具体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并谈谈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岸关系源远流长,从夏代的“扬州之域”说、春秋战国的越人迁台说、秦代的“瀛洲”说、西汉的“东鲲”说、三国的“夷洲”说、隋代的“流求”说、唐代施肩吾居澎湖说来看,虽然还称不上是主权的确立,但确是一种“历史联系”,一种主权的发生,从而为中国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奠定了基础……

    ——摘自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

    材料二 政治方面,后藤新平两次进行总督府及地方行政改革,形成以民政部为核心的总督府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民政长官成为总督府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建立“警察中心政治”,……镇压了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运动,肃清了治安。在经济方面,后藤新平主要实行土地调查,……确立以小租户为核心的近代土地制度,“改革”地租课以重税;实行鸦片、食盐及樟脑专卖,……还创设台湾银行,统一币值及度量衡,……把台湾逐渐纳入日本“南进侵略政策”的发展轨道中。在文化方面,……以培养拥有最低知识水平、忠实地为殖民统治者掠夺经济利益服务的劳动者为目的,对台湾人民实行愚民的同化政策。

    ——摘自倪霞《后藤新平在台殖民统治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因此,台湾问题原是不存在的,但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是因为国民党发动内战,失败后逃至台湾,二是因为西方势力的干涉和插手,在其性质上属于中国内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使得台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饱受国际势力的干涉。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余年……

    ——摘自王梦《“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的旧称有哪些?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如何经略台湾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获得胜利的国际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非常重视浙商发展,形象地提出“地瓜经济”的比喻——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藤蔓是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下列举措符合“地瓜经济”思路的是(    )
    A . 开辟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B .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C . 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D . 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1. (2024高二下·兴文开学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重要讲话,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次会议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中共八大 C . 七届二中全会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