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宁南期末) 《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判断该事件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辛亥革命
  • 1. (2024高一下·炎陵开学考)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 (    )
    A .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 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 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 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 1. (2023高一上·薛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权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掠,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

    ——《东方杂志》(1913年)

    鲁迅在《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凋敝,不仅是润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阿Q正传》则更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典型的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状态的群众形象。

    ——摘编自《鲁迅评传》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现“潮流万派,毕趋共和”的原因。
    2. (2) 提取材料二的信息,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
  • 1. (2023高一上·丰台期末)  制度建设与社会变迁

    变法

    史籍记载

    释文

    李悝变法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商鞅变法

    (秦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乐毅变法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着处之

    不把禄赏私馈给亲近之人,应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交付给宠幸之人,应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唐朝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由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中书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门下省专掌封驳的官员)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罢论。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1912年3月5日,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要求:确定总论点,选择两个不同类别的证据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1) 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三次变法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 (2) 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3. (3) 从材料中选择证据,阐述对“新陈代谢”的理解。
    4. (4) 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说明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
  • 1.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辛亥革命时期,闽籍华侨“踊跃输将,惟恐不力”,“辄毁家捐资以为赞助且历久不息。”武昌起义胜利后,闽籍华侨徐赞周一月内筹集捐款10万缅盾汇回国内支持新政权。福建省光复前后,闽籍华侨捐款“不下二百万元”。上述材料(    )
    A . 表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 彰显出华侨爱国兴国的强烈责任感 C . 显示出闽籍华侨革命积极性最高涨 D . 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 1. (2023高二上·全南期中) 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
    A .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C . 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 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 1. (2024高一上·期末)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别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
    A . 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B . 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 . 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 D . 民权意识的增强
  • 1. (2023高三上·威海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材料二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1. (1) 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英雄”一词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对此予以说明。
    2. (2)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正反两个角度为材料二的观点寻找依据。(要求:各举一例)
  • 1. (202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中央政府共有9名部长,其中立宪派和旧官僚6人;地方政府15名都督,旧官僚和立宪派7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整合各派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使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C . 实现了各革命阶层的联合统治 D . 政权建设方面具有明显妥协性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据丁守和主编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至1918年,出版的各种刊物约有七、八百种之多”。其中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刊物”“有关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财政经济、学生、妇女、学术、自然科学”等类刊物。这反映出当时( )
    A . 五四运动推动社会解放思想 B . 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 . 中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 . 新思想在清末民初迅速传播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