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严复称“任公(梁启超)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要感受“任公妙才”可以阅读( )
    A . 《革命军》 B . 《变法通议》 C . 《资政新篇》 D . 《新学伪经考》
  • 1. (2024高二下·尚义开学考) 在中国近代,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1903年,他撰文论述道“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由此可知,其主张意在( )
    A . 传播西方民族主义思想 B . 抨击中国传统的民族观 C . 唤醒国人爱国主义意识 D . 扩大维新变法的影响力
  • 1. (2024高二下·唐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功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梁启超的爱国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 1. (2023高二下·海南期中) 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 )
    A . 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 B . 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 C . 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 D . 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 1. (2023高二下·临渭期末)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 .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 . 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 . 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 1. (2023高二下·临渭期末)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 .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 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 .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 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 1. (2023高一下·银川期末)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程的特点是(  )
    A . 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 .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 . 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 . 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 1. (2023高一下·萍乡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恐怖时,国因逾三十万,巴黎已逾八千。进因会谈,惟坐待死……一时之才学佳人,名宝古物,皆几扫净尽。比之黄巾、黄巢之祸,尚远过之。尚饰绝美之名,以行其凶残之实而人或信之,至今吾国人,尚妄称法之自由平等,而称欲师之。此则欺人之甚,而天下之人果易欺者也。

    ——明夷(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时期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标准法语,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法国建立了公立小学,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对国家的这种息息相关之感从法国传到了邻国,甚至由于拿破仑的对外侵略战争,被侵略者借助法国革命的成果作出反应。法国革命者在宪法中强调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宣布了个人的自由权。但公民自由权并不能使劳动者免受由失业、疾病、伤残和老龄引起的贫困和不安全,因此公民迫切要求实行社会改革,要求承认社会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 1.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错误的是( )
    A . “戊戌变法”——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思想解放 B . “辛亥革命”——从此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 .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步伐 D .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1. (2023高二下·福州期末) 某学者认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虽显得杂糅、生硬,但也体现了康有为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该学者在此强调康有为( )
    A . 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 B . 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C . 借助皇帝变法不现实 D . 变法的目的是复兴传统儒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