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人民大会。根据该大会决议,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反对帝国主义是应该立刻开始的主要行动”。这( )
    A . 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 B . 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 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D . 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纲领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地政府多次号召群众为红军找医生、找药料,同时采取中药西药相结合的方式缓解药品短缺,还通过动员地方医师、自主培养医生来壮大红军医疗队伍。这些举措(    )
    A . 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B . 有利于反“围剿”斗争开展 C . 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 D . 立足于提升解放区医疗水平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 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下层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共产党应当和非共产党的一般下层群众团结起来实行斗争,独立的去领导他们的运动,使这些运动都走到苏维埃政权的总口号之下来。这一统一战线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材料二: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明确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性,甚至连大资产阶级也可能营垒分化、参加抗日。他主张要将我们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概念。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中国无产阶级要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 (1)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统一战线”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指出材料四中组织“统一战线”的目的,并总结其历史经验。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土地革命时期标语,该标语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 . 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 C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打倒列强
  • 1. (2024高一下·江门月考)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制定工业发展计划,提出把两湖和江西作为工业建设的重心,并开始建厂生产钢铁、重型机器等。后来,政府又将工业建设重心逐步转移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国民政府实施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应对严峻的抗战压力 B . 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C . 实现“速胜论”目标 D . 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

    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期中) 1931年9月初,中央苏区形成拥有21个县5万平方公里土地、250万人口和5万名红军的根据地。1931年11月19日,朝霞映照着瑞金,胸前佩戴“大会代表”证章的代表,从民房、帐篷里走出来,朝叶坪村里的一座祠堂走去。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初现 B . 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 . 中心城市起义获得成功 D . 日本侵略改变了国内政治局势
  • 1. (2024高二下·青岛期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主选举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豆选”、挨门串户等方式来保障政策落实。这些举措的实行(  )
    A . 保证了共产党队伍的纯洁 B . 提高了共产党的执政水平 C . 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 D . 有利于中共革命队伍的壮大
  • 1. (2024高二下·青岛期中) 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剥夺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参政权力;1935 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
    A .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 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 C . 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D . 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了缓和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7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