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图1为《红色中华》刊登的一幅名为“粮食突击运动”的画报。据图1推断,该运动旨在( )

    A . 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B . 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 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D . 推进党的土地改革政策
  • 1. (2024高二下·武汉月考)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导向很明确 :一是宣传土地革命,二是宣传抗日救亡。这是由于(    )
    A . 国共对峙和日本侵华的时局 B . “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 C .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 D . 全民族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 (2024高二下·武汉月考) 据图推断,苏维埃政府发行公债有助于(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公债券(1932)

    A . 应对政府的人员开支 B . 减少经济封锁损失 C . 探索国家治理制度化 D . 改变群众消费观念
  • 1. (2024高二下·武汉月考) 三次党史教育的高潮。

    材料 1937年至1940年,中共党员由4万人发展到80万人。毛泽东发现许多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较低,轻视对历史的学习,忽略对国情的把握,为此开展了党史教育。1941年中央收集了党内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文件,编印成《六大以来》,供高级干部学习。毛泽东指明党史教育的目的是灵活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全党还开展系列党史座谈会,形成了党史理论的重要成果。

    1951年恰逢党的而立之年,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出版,是第一本简明党史,成为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研究著作。同年,收录了毛泽东不同时期论著的《毛泽东选集》出版,把全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80年代初,开展党史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从而掀起了全党学习的高潮。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将党史教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以教育党员树立改革开放思想。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

    ——摘编自王炳林《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历史考察》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论题,评析党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 1. (20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 下边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年份

    1926年

    1928年6月

    1945年4月

    1945年底

    总数

    4000人

    13万余人

    121万人

    448.8万多人

    比例

    工人占70%

    农民占76%

    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占76%

    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

    A .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 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 . 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D . “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 1. (2024高三下·湖南月考)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召开,会上通过了来自共产国际的决议:“小资产阶级在中国是革命的群众。他们从前演过重要的作用,以后也将如此⋯⋯中国革命在现时阶段中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联合,并且在这一联合之中,无产阶级是统率的动力。”这一决议( )
    A . 主张中共夺取革命的领导权 B . 表明党中央受到右倾思想影响 C . 坚持巩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D . 对于中国国情进行了正确分析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有史书描述说,毛泽东意识到政治局处境的困难,因此邀请政治局委员出席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党来到瑞金,他们的意图不是来支援他的行动,而是来改变他的非正统行为。这里所说的“非正统做法”是指( )
    A . 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B . 坚持“城市中心道路” C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 倡导“工农武装割据”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议形成《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三种形式,即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当时条件而言,中央明确要求大量发展互助组。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1952年农业生产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大量发展简单的、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在互助运动有基础的地区,推广常年的、农副业结合的互助组。1953年11月,全国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约有4790多万户,占当时全国总农户的43%,其中,参加互助组的户数约占组织起来的农户总数的94%以上。

    ——摘编自赵胜《论建国初期农村的互助组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特点和意义。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1923—1926年,《新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刊,除了更为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用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驳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等。据此可知,《新青年》在当时( )
    A .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 . 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 C . 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 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权建设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的目标

    ②在各级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③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④规定“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④③② D . ③①④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