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河北月考) 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 . 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时代特征 B . 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 . 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 D . 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 1.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王夫之在其剧作《龙舟会》中塑造了谢小娥以弱女之身为父亲和夫婿报仇的情节。剧中谢小娥鲜明的丈夫之气,远远胜过一众懦弱无能苟且偷安的男性官员;当钱刺史说要表奏当今,表扬谢小娥的孝烈,为谢小娥讨旌表时,谢小娥直接拒绝。这一形象塑造意在( )
    A . 打破封建等级秩序 B . 促进平等观念形成 C . 批判封建的伦理观 D .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高三联考一湖南卷·5)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妇,倘真能“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学说意在( )
    A . 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解放 B . 格物致知以求得圣贤之道 C . 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D .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 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 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 (3) 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 内察自省, 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该乡约体现王阳明( )
    A . 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思想 B . 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的思想, C .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 D . 内外兼修,约束官民的思想
  • 1. (2024高一下·安庆开学考)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指出:“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如果车不能载物,就不如无车;舟不能涉水,而不如无舟;圣贤不能救民,则不如无贤。”这一言论旨在( )
    A . 推动传统交通工具革新 B . 树立经世致用学术风气 C . 继承发扬荀子君民思想 D . 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 1. (2024高一下·湖南开学考)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 . 扩大地方权力 B .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 . 健全中央机构 D .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经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 . 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 . 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D .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 1. (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庞氏家训》由明朝中后期广东南海人庞尚鹏所著。主要内容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共8章。最后用歌谣形式编写“训蒙歌”和“女诫”部分并予以专列。《庞氏家训》甫一问世,其“遵礼度”一款即有四条“已入乡约通行”。以下为《庞氏家训》部分内容的摘录:

    请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 (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 主管天文历法的清湖饮天监监正杨光先(1597—1669年)在其所著《中星说》中指出:一切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在尧舜时代已经完备,自那时以来,有遵守四千年而莫之或议。“又曰:“孔子之所以成为‘无以复加’的圣人,‘以其祖述尧舜也’。”这反映出( )
    A . 天朝上国的社会心理 B . 西学东渐动力的缺乏 C . 经世致用恩想的盛行 D . 思想观念取向的保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