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1691年,康熙帝把蒙古的所有王公、新疆的部分王公和西藏的喇嘛请到多伦诺尔兵营,在这里阅兵和会盟。之后,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凭借着喀尔喀部落在北部边疆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次会盟( )
    A . 加强了东南海防 B . 促进了中外联系 C . 巩固了清朝疆域 D . 激化了社会矛盾
  • 1. (2023高二上·清远期中) 乾隆年间 ’清朝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 。理灌院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已经由北方蒙古地区 扩展到其他边疆地区 ’涉及到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 。理灌 院管理范围和职能的完善 ’反映了清朝( )
    A . 民族政策开明包容 B . 境内各族已全面封建化 C . 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D . 边疆管理承续前朝经验
  • 1. (2023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背景。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 1. (2023高三上·广州月考) 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
    A . 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 . 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 . 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 . 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 1. (2023高一上·潮阳期末)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处于新疆的博克达山被关外之民奉为圣山,在1759年,清乾隆皇帝举办“定西域祀典”,把博克达山与泰山等名山同列,奉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
    A . 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 . 重视对边疆地区思想的控制 C . 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 . 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日益严密
  • 1. (2023高一上·信宜期末) 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

    A . 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 . 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 . 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 . 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 1. (2023高二上·电白期末) 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    )
    A . 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B . 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 . 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D . 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 1. (2023高三上·期中)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两个大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的统一到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统一。在这两个大循环中,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夷狄”所居住的边疆,而“蛮荒异域”边疆民族也流入中原地区。由此可见,清朝疆域的奠定( )
    A . 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民族交融 B . 是中原王朝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结果 C . 源于汉族对边疆的长期开发 D . 取决于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周期演变
  • 1. (2023高一上·芜湖期末) “大一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元代的大一统规模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据袁行沛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三: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据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
    2.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 1. (2023高一上·芜湖期末) 1757年,新疆大小和卓兄弟集众数十万叛乱,举兵反对清朝中央政府。叛乱被平定后,清朝为更有效管理新疆军政事务,在此设立了(   )
    A . 伊犁将军 B . 西域都护府 C . 安西都护府 D . 驻藏大臣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