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上·沈阳月考) 如表为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迁移情况。表中都城迁移的方向( )                                                                                                                                                  

    政权

    旧城

    新都

    北魏

    平城

    洛阳

    会宁府

    中都

    盛京

    北京

    A . 与民族迁移方向保持一致 B . 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C . 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并立 D . 反映出民族交融是一种离心运动
  • 1. (2024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清中前期,北部疆域形成“直省一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 一是直省地带,“为省一十有 八,分置各府”,该区域总体为流官治理,部分直省虽掺杂有土司制,但土司在一定程度上亦 受地方督抚节制。二是最初未实行府县制的藩部地带, “隶在舆图者,复以千万里计”,藩部 亦是清朝版图的一部分。该制度说明清朝中前期( )
    A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B . 有效消除了边疆的割据势力 C . 开始在北部疆域实行土司制度 D . 旨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
  • 1. (2024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这一变化表明( )
    A . 朝廷放弃海禁政策 B . 清代尊重各族社会习俗 C . 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D . 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观念
  • 1. 明清时期,西南土司的承袭方式有两种:一是“赴京告袭”,即土司亲自或遣人赴京请求承袭,其显著特点是将承袭与朝贡结合;二是“就彼冠带”,即土司在地方请求承袭,但土司承袭时需按品秩向中央纳粮。到清康熙时期,“就彼冠带”被正式确立为土司的承袭方式。雍正年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变化反映出( )
    A . 边疆地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 B . 西南地区土司权力逐步扩大 C . 中央对西南土司的管控不断加强 D . 西南地区开始实行“编户齐民”政策
  • 1. (2024·肇庆模拟) 1689 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 . 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 . 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 . 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 . 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 1. (2023高二下·海南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有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顾料、岁例开试儒学”;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海历史纲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荷兰便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 1.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为协调地方事务,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担任巡抚。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同时也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职权扩大到军政、民政各项事务。同时,巡抚又“带风宪之衔,不独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无不可入告”。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携带家眷常驻地方。此后,巡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利益,对地方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到了清代,督抚制度完全固定下来。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不敢专决大政”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督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督抚制与元代行省制的相同作用。
  • 1. (2023高三上·天津市期末) 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 . 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 . 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 . 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 1. (2023高一上·渭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明朝土司制度与羁縻政策的区别在于由松散的统治变为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从而加强了对鄂西民族地区的控制。鄂西土司制度随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而消亡。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分析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的羁縻政策与元明的土司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作用。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 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 . 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 . 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 . 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