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天津市期末) 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 . 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 . 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 . 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 1. (2024高三下·锦州月考) 《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图册绘图三百种, 以男女别幅,共计六百数,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社会生产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这反映了清代( )
    A . 边疆治理有较大提升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 . 开放包容的帝国形象 D . “中华天下观”的最终形成
  • 1. (2023高一上·渭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明朝土司制度与羁縻政策的区别在于由松散的统治变为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从而加强了对鄂西民族地区的控制。鄂西土司制度随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而消亡。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分析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的羁縻政策与元明的土司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作用。
  • 1. (2024高一下·安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亦是一种国家形态结构,我国大一统的政治实体形成于秦汉时期,但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秦汉以后,实现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

    ——据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等整理

    材料二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解决边疆“内患”的重要史实并简析能够解决边疆“内患”的原因。
  • 1. (2024高三下·广丰月考) 1723年爆发的罗布藏丹津叛乱引起了清朝统治者对(青海)河湟地区的高度关注,国家权力开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河湟乡村地区。“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者,此种部落与切近内地者不同,自应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据此可知,清朝对河湟边疆地区的治理(   )
    A .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 体现了蕃汉分治因俗而治的思想 C . 实行统一的治理模式 D . 有利于边疆族群国家认同的形成
  • 1. (2024高一下·月考) 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    )
    A . 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 B . 促进佛教事业发展 C . 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效能 D .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 . 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 . 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 . 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 . 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 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 . 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 . 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 . 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 1. (2024高一下·万州开学考) 清朝初年出现了两次向台湾移民的高潮:第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明朝遗民迁至台湾垦殖;第二次是台湾归入清朝版图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这两次移民高潮( )
    A . 促进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 . 驱逐了西方殖民侵略势力 C . 强化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D . 反映出海禁政策有所放松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