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新余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歌谣、谚语合称“谣谚”,二者都因很上口而便于传诵,是民风民心的直接体现,也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类别

    谣谚

    经济谣

    富儿更替做(轮流做富户)

    科举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政治谣

    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

    社会谣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文化谣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 1. (2024高三下·德州开学考)  两宋时期,商人群体消费书画艺术品等高雅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一些人购买字画“元非酷好,意作标韵,至假耳目于人”。这说明当时( )
    A . 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B .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 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D . 市民兴起推动文化进步
  • 1. (2024·) 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    )
    A . 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 . 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 C .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 . 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 1. (2023高一上·浏阳期末) 北宋时期,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 “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B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 . 国家偿付岁币的需要 D . 文学艺术的发展
  • 1. (2023高一上·高州期末)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科举制快速发展 B . 门第观念淡化 C . 等级差别的消失 D . 婚姻择偶自由
  • 1.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唐朝时,官府规定从事工商业者不得参与科举。到了宋朝,这一政策变了,商人及其子女都允许参加科举。这反映出宋代( )
    A .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 . 门第观念淡化 C .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 政府职能弱化
  • 1. (2023高三上·惠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罗马共和国扩张过程中,跟随贵族征战的平民并未得到任何土地,加之连年战争加重了平民负担,引起了平民的愤怒,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罗马平民以集体撤离的方式逼罗马贵族作出让步,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量刑定罪有法可依,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对此指出:“这场平民的胜利,使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后完全融入国家中了。”

    ——摘编自黄文莲《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表现并分析宋代平民社会形成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平民胜利”的意义。
  • 1. (2023高一上·鹤山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宋代潘彦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4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社会呈现平民化趋势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经济有哪些新现象,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与材料二的关系。
  • 1. (2023高二上·广州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官员的知识结构与地缘分布。

    注:无功名是指绿林、行伍、生意、学徒等出身的官员;旧功名是指拥有传统功名的官员;新功名是指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官员,包括国内新式学校毕业和有留学经历的官员。

    籍贯

    任中央官员人数

    占中央官员总数的百分比

    名次

    浙江

    131

    13.77%

    1

    广东

    108

    11.36%

    2

    江苏

    81

    8.51%

    3

    西藏

    4

    0.42%

    21

    黑龙江

    4

    0.42%

    21

    北京

    2

    0.21%

    22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的角色的认识。
    2. (2) 提取材料二表格中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员组成结构的信息,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 1. (2023高一上·南山期中) 北宋建立后,朝廷服制规定“俾闾阎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然而“自咸平、景德以后,粉饰太平,服用寝侈。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由此可见,当时( )
    A . 百姓生活境遇大大改善 B . 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 C . 传统伦理被人们所抛弃 D .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