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金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西北用兵的需要,北宋在西北沿边建立了大量堡寨,虽其设立的初衷是出于军事需要,但实际上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出现了“蕃汉交易,市邑富庶,全胜近边州郡”的繁盛局面,一些堡寨甚至发展为较大的城镇。而范仲淹开通与蕃部接壤之边界榷场,进行互市,使边民互通有无。一时间“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者达“数万户”。

    —杜雪飞《宋代边疆市场研究》

    材料二 元“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迁入,与他们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和新的民族民称。

    —摘自尹江伟《党项民族溯源及其最终流向探考》、杨万全《回族族源探讨》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北宋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概述北宋为维护西北边防安定所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河西地区民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元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 1. (2023高一上·宁波期末) 下图是辽国境内中原型、契丹型墓葬分布情况示意图。与这一现象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制度是( )

    A . 南北面官制 B . 猛安谋克制 C . 四等人制 D . 行省制
  • 1. (2023高一上·番禺期末)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定国号契丹。后“诏建立孔子庙、佛寺、道观。”并亲自去孔庙祭奠。这表明( )
    A . 华夏认同观念的影响 B . 宋金两国友好相处 C . 民族交融的深入发展 D . 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 1. (2023高三上·月考) 下图所示是一块辽代契丹贵族的墓志铭。 该墓志铭表明当时辽朝 ( )

    A . 崇尚佛教文化 B . 借鉴汉族制度 C . 民族矛盾尖锐 D . 推行蕃汉分治
  • 1. (2023高一上·天津市期末) 金世宗时期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且使用女真文字。这体现出金朝(    )
    A . 放弃游牧民族传统 B . 学习汉族制度文化 C . 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D . 采用蕃汉分治制度
  • 1. (2023高一上·三明期末) 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由此可见,契丹(辽)官制的特点是(   )
    A . 契丹汉化 B . 民族分离 C . 军民合一 D . 因俗而治
  • 1. (2023高二下·长治期末) 根据《辽史•太祖纪》记载,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室韦诸部,这些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部族在辽建立初期多被太祖征服,俘虏中有大量有伎艺者。这( )
    A . 推动了契丹文化事业的发展 B . 体现了中原华夏文化的先进 C . 造成了辽代治国能力的下降 D . 阻碍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 1. (2023高一下·大兴期末)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 . 实行汉化 B . 民族分离 C . 军民合一 D . 因俗而治
  • 1. (2023高二下·朝阳期末) 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传到辽朝,辽人看到该书把契丹写进“四夷附录”,大为恼怒,“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贬訾(诋毁)”,宣称“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这说明当时辽朝( )
    A . 以华夏王朝的正统自居 B . 照搬中原王朝政治制度 C . 意图灭北宋以完成统一 D . 主张汉与契丹地位平等
  • 1. (2023高一上·饶平期中) 下表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有关“中国观”的观点。据此归纳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

    观点一

    辽金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使“中国”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

    观点二

    辽金王朝以“中国”自居则使“中国之民”不再仅代指汉族,也包括在辽金两朝生活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观点三

    “中国”一词不再是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而是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A . 国家统一  民族共生 B . 多元一体  国家认同 C . 实现汉化  民族交融 D . 共处华夏  友好和平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共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