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户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    )
    A . 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 . 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 C . 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 . 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
  • 1. (2023高一上·潮阳期末) 金大定时期(1161—1189年),随着猛安、谋克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计口授地的大家族土地经营向个体家庭的独立经营转化。奴隶主出售奴隶,扩大私人所有的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汉人耕种,女真族的个体经营者转化为国家佃租者和自耕农。这些做法( )
    A . 促使金宋全面对峙局面出现 B . 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C . 强化了佃农与金统治者矛盾 D . 为金灭北宋奠定了基础
  • 1. (2023高一上·潮阳期末) 辽朝皇帝每年春捺钵期间巡视东北地区,在其南部修筑了军事重镇黄龙府,在长春州设置了东北路统军司,在这些军事重镇的周围还修建了很多中小规模的城堡。这些军事重镇和城堡里面驻扎着辽朝的部族军。这主要是为了 ( )
    A . 强化辽朝统治 B . 开发东北地区 C . 震慑边疆地区 D . 宣扬皇帝权威
  • 1. (2023高三上·期中) 五京制度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说”和“东、南、西、北、中”的“五方说”。辽朝创建了五京制度,五京分别为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其中上京和中京主要位于草原地区,上京为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中京为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这可用以说明( )
    A . 儒家文化在草原地区普及 B . 辽朝中央集权程度较弱 C . 南北面官制影响都城建制 D . 辽朝的汉化过程的推进
  • 1. (2023高一上·宁德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据有幽云地区后,逐步奉“中国”之号。辽人认为“辽之先,出自炎帝”。辽太祖兴建孔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政治地位,辽朝将州县制与部族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制。辽朝在保留契丹世选制的基础上,设立科举,提拔了一批肱骨汉臣。

    ——摘编自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等

    材料二  顺治皇帝多次指出,“历代帝王,大率专治汉人”,“朕兼治满、汉,必使各得其所,家给人足”。康熙皇帝认为,“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人民,咸吾赤子”。雍正皇帝也强调,“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奉“中国”之号的表现及其统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统治者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列举清前中期践行这一主张的措施。
    3. (3)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 1. (2023高一上·芜湖期末)  1127年,金攻占河北、河东地区后,“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这说明金朝( )
    A . 沿用了南北面官制 B . 保留女真民族特色 C . 实行因俗而治政策 D . 照搬汉族典章制度
  • 1. (2023高二上·安康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全画上似乎只有一个正在运输货物的胡人,很难找到第二个,可谓“千汉一胡”。这与唐代胡人满京城,贩卖各种物品的景象完全不同。这一差异能够反映 ( )
    A . 多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B .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 .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D . 国家对社会控制加强
  • 1. (2023高二上·奉化期末) 北宋神宗皇帝曾对大臣说:“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这里的“二敌”指的是( )
    A . 蒙古、突厥 B . 女真、匈奴 C . 契丹、党项 D . 回纥、鲜卑
  • 1. (2023高一上·浙江期中)  契丹人建国后,“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治理汉人与旧渤海国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这反映契丹官制特点是( )
    A . 羁縻怀柔 B . 因俗而治 C . 民族分等 D . 分而治之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