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 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 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结合所 学,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王安石在赋税和基层管理方面提供的“设计精巧的方 案”,简析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 中得到的启示。
  • 1.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 . 提倡个性自由 B .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 . 抨击君主专制 D .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月考)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告诫儿童面对尊长时:“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陈淳也在《启蒙初诵》中要求小儿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这可用来说明该时期(    )
    A . 格物致知备受关注 B . 理学影响家庭教育 C . 理学禁锢人们思想 D . 政府重视以文治国
  • 1.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名称

    时代

    区域

    简介

    邗沟

    春秋

    淮阴至扬州

    沟通长江和淮河

    都江堰

    战国

    四川成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灵渠

    秦朝

    广西桂林

    连接湘江和漓江;岭南百姓家破人亡

    漕渠

    汉代

    长安至潼关

    漕运,通粮道

    隋朝大运河

    隋代

    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亡隋波浪九天来”

    京杭大运河

    元代

    北京至杭州

    两湖、闽、广等地灌溉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促进新经济区的形成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朝廷开始实行进出口有别的“单双抽”制度,即对蕃货和土产(主要为丝织品、瓷器等)予以区分,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这一制度( )
    A . 保护了元代手工业发展 B . 有利于政府垄断海外贸易 C . 加重了沿海百姓的负担 D . 限制了国内民族间的交流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岸关系源远流长,从夏代的“扬州之域”说、春秋战国的越人迁台说、秦代的“瀛洲”说、西汉的“东鲲”说、三国的“夷洲”说、隋代的“流求”说、唐代施肩吾居澎湖说来看,虽然还称不上是主权的确立,但确是一种“历史联系”,一种主权的发生,从而为中国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奠定了基础……

    ——摘自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

    材料二 政治方面,后藤新平两次进行总督府及地方行政改革,形成以民政部为核心的总督府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民政长官成为总督府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建立“警察中心政治”,……镇压了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运动,肃清了治安。在经济方面,后藤新平主要实行土地调查,……确立以小租户为核心的近代土地制度,“改革”地租课以重税;实行鸦片、食盐及樟脑专卖,……还创设台湾银行,统一币值及度量衡,……把台湾逐渐纳入日本“南进侵略政策”的发展轨道中。在文化方面,……以培养拥有最低知识水平、忠实地为殖民统治者掠夺经济利益服务的劳动者为目的,对台湾人民实行愚民的同化政策。

    ——摘自倪霞《后藤新平在台殖民统治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因此,台湾问题原是不存在的,但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是因为国民党发动内战,失败后逃至台湾,二是因为西方势力的干涉和插手,在其性质上属于中国内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使得台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饱受国际势力的干涉。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余年……

    ——摘自王梦《“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的旧称有哪些?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如何经略台湾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获得胜利的国际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据史书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京西转运使程能上言:“诸州户供官役素无等第,望品定为九等,著於籍,以上四等量轻重给役,馀五等免之,后有贫富,随所升降。望令本路施行,俟稍便宜,即颁於天下。”“诏令转送使躬裁定之。”由此可知(    )
    A . 百姓按照等第缴钱由政府募人代役 B . 评定等第一旦登记在户将不再改变 C . 赋予行政长官转运使较大的自主权 D . 允许京西路实行按评定等第服官役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某学者在论述中指出:“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此时期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 B . 西迁的蒙古军队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色目人” C . 从海路来中国由陆路返回的旅行家把他的见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纪》 D . 汉族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 . 防止地方割据 B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 传达行政命令 D . 扩大国家的疆域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 . 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 . 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 . 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 . 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