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在宋代武将创作的诗词中,经常出现“龙虎”“宝剑”“血”等军事意象,常连用“长驱”“直捣”“风霆”“断弦离柱”“铁骑”等气势雄壮的词语以彰显其豪情壮志。这说明( )
    A . 军旅生活是宋词主要题材 B . 政治局势影响文学创作 C . 宋代诗词世俗化特征明显 D . 理学兴盛推动文风转变
  • 1. (2024高二下·贵州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 (1) 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
    2. (2) 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 (1)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 (2)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老乞大》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是朝鲜人在中国旅行经商所必备的汉语实用教材,以对话形式写成。后来该书不断被重印,又相继被译成蒙古文、满文和日文。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 民间贸易活跃 B . 中外关系融洽 C . 宗藩关系稳定 D . 文化教育发展
  • 1. (2024高三下·娄底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中原大乱,黄河流域成为战场,人口四处逃散,西南和东南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西南,“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四方贤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东南的扬州、杭州一带成为人们的主要流向。“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也有远达会精、交趾郡的,如北方大族桓晔“举家避地会稽,遂浮海居交趾”。晋代,永嘉之乱到十六国时期,各游牧民族南下,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以南。魏晋时期在北起大漠以北、贝加尔湖畔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岛,东起长白山松花江流战西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广阔地域内空前数量的民族卷入了大迁徙的潮流。其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如汉族、华夏族、羌族、氏族、匈奴,越族,也有较为年轻的乌桓、鲜卑、俚等民族,还有在魏晋才兴起的柔然、敕勒、吐谷浑等民族。

    材料二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过程墨本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人们已懂得“土壤气脉,其类不一,美恶不同,治之个有宜也”。淳化年间“凡州县矿土,许民请佃为永业”,大大促进了土地开垦。……在宋代,“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客户有条件也可以“徒乡易主”。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了“。到南宋时在旧城外兴起了“沿江数万家,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的南市。早辰桥市街巷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竹木作料,亦有锁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宋代的经济型人口流动往往兼具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两种情况,不论是哪一种流动,都与经济因素的作用有着直接关系。经济方面的变化使当时人口的变迁摆脱了以前极易转变为流民的现象。流动人口比较容易地找到谋生之所,他们已轻不是无以为生的流民,而是当时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宋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严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经济型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金世宗在位时,施政仁德,政治清明,得到史书与历代名家认可。朱熹称赞“他能尊行尧舜之道,要做大尧舜也由他”。又说:“他岂能变夷狄之风,恐只是天资高,偶和仁政耳。”这反映出( )
    A . 南宋时民族矛盾的缓和 B . 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C . 金统治者照搬汉族政治 D . 理学蕴含唯物辩证思想
  • 1. (2024高三下·安化模拟) 近年来,随着“宋韵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两宋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出处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 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一婿至千余缗。

    朱彧《萍州可谈》

    处处拥门, 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 不置家蔬。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为国之计, 莫急于保民, 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 又招诱客户, 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 邦本自固。

    吕大钧《民议》

    自五季以来,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郑樵《通志》

    贫富无定势, 田宅无定主, 有钱则买, 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 更迭不常, 或昔富而今贫, 或昔贵而今贱。

    袁采《袁氏世范》

    艺祖救百王之弊, 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 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 文治彬郁垂三百年。

    吴渊《鹤山集序》

    ——据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1. (1)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新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促使“新变”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评析材料中关兵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 (2024高三下·安化模拟) 下图是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城市布局示意图。该图可说明此时期(   )

    A . 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B . 外贸成为税收主要来源 C . 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 D . 外交机构已趋向专业化
  • 1. (2024高三下·雅安模拟)  朱熹在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使时,曾六次“昧死奏闻”台州知府唐仲友“私收盐税”“贪污淫虐”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据此可见,南宋时期(   )
    A . 权贵勾结成风 B . 政治人治色彩浓厚 C . 理学影响有限 D . 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 1. (2024高三下·雅安模拟)  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
    A . 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 B . 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 . 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 D . 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