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000多处,分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 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 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   )
    A . 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B . 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 C . 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D . 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依此标准,下列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是( ) 

    ①陕西姜寨聚落遗址 

    ②山西陶寺遗址 

    ③河南二里头遗址 

    ④浙江良渚遗址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下图是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 线路①主要通过“沙漠之舟”骆驼转运东方的香料 B . 线路②也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的必由之路 C . 线路③加强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D . 线路④的开通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
  • 1.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1928年,中国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铲起了一杯黄土,汉字鼻祖甲骨文、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等呈现于世,揭开了一个3000多年前的璀璨王朝的神秘面纱。下列关于该王朝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甲骨文成为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的重要资料 B . 妇好墓出土的铜铲证明了当时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C . 四羊方尊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 D . 内外服制表明当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官僚制
  • 1.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司马迁有一定私心,想成一家言论,其叙述主观色彩过于浓厚 B . 希罗多德更注重历史中因果关系的辨析,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 C . 两位历史学家追求客观真实,都以叙事为中心贯通撰写历史 D . 两位历史学家都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都有宏大的历史使命感
  • 1.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下图可知( )

    A . 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 B . 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 C . 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D . 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
  • 1.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史记》为少数民族立传,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四邻各少数民族如匈奴、百越、西南夷等的历史。这些少数民族列传与其它列传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主次之分。这种民族史撰述体例(   )
    A .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 反映了华尊夷卑的思想 C . 蕴含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 . 说明了民族交流的悠久
  • 1. (2024高一下·四川期中) 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四个都属于“大河文明”,分别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不过它们却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明成就,使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这说明( )
    A . 各大文明都处在小国寡民的状态 B . 山地与河流阻隔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C . 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D . 农耕和畜牧经济的影响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 .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 . 气候条件变化 C . 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 . 南方经济发达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

    《画策》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A . 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 B . 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 . 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 . 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