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宋代以来行商者走街串巷。据南宋《梦粱录》记载,“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清朝也有街头吆喝的叫卖词:“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这表明宋代以来( )
    A . 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B . 商品经济繁荣 C . 城市娱乐活动盛行 D . 具有品牌意识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唐代杜环所著的《经行记》现已失佚,仅有杜佑《通典》所转引的1500余字存世,所载被俘工匠中没有造纸工匠,因而有学者不同意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近年也有中亚学者研究指出,在怛罗斯战役前,造纸术就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等地。据此,下列最合理的理解是( )
    A . 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B . 中亚学者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 C . 对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应存疑 D . 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浙江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形成过早期工商强国的典范。范蠡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农商俱利等,为后世提供了“重商厚利”的理论渊源。魏晋以来,由于南北经济重心转移,浙江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区域社会工商业相对发达,城市商品经济活跃。近代以来,由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骤变,浙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商业文化得以重塑。

    ——摘编自江宏《近代浙商与浙江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二 明清以来,龙游商人对聚集起的大量财富,大多用于置豪宅、建祠堂、量族田等。一部分龙游商人具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年轻时把生意做得很大,但是在年老时,也会将资产变卖,回乡买宅置田。龙游拥有许多书院,教授的内容以传统重仕轻商思想为主。另外,太平军战后经济尚未恢复,社会动荡不安,龙游商人不肯冒风险,宁愿在本地做些小买卖,而跟不上外界的时代变化。龙游商帮由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

    ——林利平《龙游商帮蔚然勃兴与黯然落幕的镜鉴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以来浙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龙游商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请你对现阶段浙商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金熙宗将融合女真之礼的礼制推行至金朝全境,并要求“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金熙宗此举意在( )
    A . 完善金朝官僚体系 B . 构建统治合法性 C . 推动理学的世俗化 D . 促进女真族汉化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迁移民往“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移民活动意在( )
    A . 向全国推广郡县制 B . 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 C . 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 . 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如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相关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王安石变法( )

    法案

    内容

    青苗法

    责成县令、县佐于借贷时亲自与者长、户长一道检视,防治“吏缘奸”

    方田均税法

    方田官员亲自检验之后,官府还得慕人复算,又立方帐、庄帐、甲帖、户帖,防止“隐户漏

    税”“产去税存”等弊端

    A . 注重变法措施的落实 B . 加强了三司的财政权 C . 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D . 造成严重的冗官现象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李贽认为商鞅、韩非,“皆有一定之学术,非苟苟者,各周于用,总足办事”。他赞颂“始皇出世,……掀翻一个世界”,而认为董仲舒、朱熹“虽名为学而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这体现出李贽( )
    A . 否定儒学的存在价值 B . 对社会革新的期望 C .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 .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材料二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