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上·期末)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下面关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信息,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成立兴中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发动二次革命 ④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 . ②①④③ B . ①②④③ C . ②③①④ D . ①③②④
  • 1. (2024八上·期末) 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1924年1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摘编自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

    材料二 现在事实已经证明国民党已与我们分裂了,我们再不能以退让手段来争得民权,是要以革命方法来争得民权的。有一次政治局会议中曾有同国民党提出条件退出国民党的倾向。过去当我们能包办国民党的时候中央又不允许我们包办,现在想包办又不可能了。

    ——瞿秋白在八七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取得的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八七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内容。
    3. (3) 材料三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是什么?指出其初步形成和正式形成的标志。
  • 1. (2024八上·月考) 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B . 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C .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D .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1. (2024八上·香洲期末) 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
    A .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 . 致力于实业救国 C . 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D . 对国情认识加深
  • 1. (2024八上·湘西期末) 为了改写屈辱的历史,近代能人志士奋力拼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一《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一《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陈独秀《陈独秀文集》 

    1. (1) 材料一反映洋务运动前期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拉开梁启超等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道理?
    3. (3) 为了实现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意义是什么?请写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4. (4) 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
    5. (5)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在向西方的学习上有了哪些变化?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勠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农副产品开始纳入世界市场,农民除受地主剥削外,还要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剥削。同时,条约所规定的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他们将战争的恶果转嫁到农民身上,给农民加上了更为沉重的新税。当时流行这样的民谣:“农民背上三把刀,徭役苦,租米重,利钱高”。而随着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而沦为通商口岸“猪仔馆”买卖人口的对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一人冠冕”指的是哪一事件?此文发表后,为“戮此民贼,以拯吾民”、维护共和制度,进行了哪场斗争?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中相互关联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 1. 1894年,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地点: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 1.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之所同认(认同)。”据此可知,孙中山是中国( )
    A . “近代化”第一人 B . 传播西学拓荒者 C . “实业救国”开拓者 D . 民主革命先行者
  • 1. (2024八上·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响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材料二】在这场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达到200万人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从某年的6月5日起,上海产业工人六七万人举行了爱国大罢工,加上店员,约计10万人以上,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材料三】朦朦胧胧的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

    ——《新年词·红色的新年》

    1. (1) 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中国哪一阶级的成长壮大?请根据材料从政治意义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成长壮大的影响。
    2. (2) 材料三中的“一线儿红”指什么?它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3. (3) 三则材料中各阶级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当时的哪一历史任务?
  • 1. (2024八上·期末) 中国近代不同阶级先后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毛泽东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制定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材料四】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1. (1) 材料一中的土地纲领是哪场运动颁布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该土地纲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的土地政策不同。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没有达到其目标。
    5. (5) 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不同阶级提出土地纲领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些土地政策的制定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