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德惠月考)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评价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 B .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C . 玄奘西行,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D .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 1. (2024七下·桦甸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33年,他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第一次遭到了官府的阻挠以失败告终……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因风浪很大,三次起航最后只好在海南岛南部靠岸。第六次东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把中国文化带到了日本。

    材料二:贞观初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他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孤征沙漠,独步雪山,独行五万里,历经四年到达目的地,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他于贞观十九年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回国后,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他的游历被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1.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唐朝的哪位高僧?根据材料一中指出他第一次、第五次东渡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在日本传播了中国文化的哪些领域的东西?(写出四例)
    2. (2) 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唐朝的哪位高僧?材料中的“目的地”指的是哪里?材料中的“最高学府”指的是什么?《大唐西域记》有什么影响?
    3. (3) 我们能从以上人物的经历中学到哪些精神?
  • 1. (2024七下·潜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年,经过某位皇帝的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盛世局面的名称和当时在位的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盛世局面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使农民“衣食有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在君民关系问题上的认识。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和举一例史实。
    4. (4) 综合以上探究,分析当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的主要原因。
  • 1. (2024七下·潜江月考) 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 (1) 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 (2) 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3. (3) 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
    5. (5) 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 1. (2024七下·巴东) 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 (1) 图一这尊坐像中的人物是唐朝时期的哪位高僧?他为什么至今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尊敬?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的中外交往有怎样的特点?
    3. (3)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如果你来当玄奘纪念馆的导游,你会对游客怎么介绍玄奘呢?
  • 1. (2024七下·来凤月考) 有一部电视剧的简介说道:“本剧讲述了他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扶桑的故事。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剧中的“他”指的是(    )
    A . 张骞 B . 玄奘 C . 鉴真 D . 班超
  • 1. (2024七下·来凤月考)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 1. (2024七下·来凤月考) 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摆,“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

    ——檀新林《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A                                        B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都城长安繁盛的表现?唐朝的鼎盛局面有哪些?
    2. (2) 唐朝时,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的改进。写出材料二中的图A 和B的名称。
    3.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并写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4. (4) 材料四中的这个“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是什么? 他西行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
    5. (5)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请说说什么事件造成唐朝由盛而衰?
  • 1. (2024七下·大方月考) 图片记录历史瞬间。依据下列地图找出图中人物对外交流的起止地点是(   )

    A . 长安、日本 B . 洛阳、天竺 C . 长安、天竺 D . 日本、天竺
  • 1. (2024七下·大方月考) 根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年,后梁政权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