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建设模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辞,以颂秦德。《琅琊台刻石》上“皇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奸邪不容,皆务精良……”的铭文说明了秦朝(   )
    A .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B . 穷奢极欲的暴虐 C . 灭六国的军事行动 D . 边疆地区的稳定
  • 1. (2024七下·南昌期中)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将隋朝与秦朝比较后的结论,以下内容还能补充进去的是( )

    A . 科技发达 B . 开创制度 C . 轻徭薄赋 D . 缔造盛世
  • 1. (2024·新邵模拟)  下面行政区划表(部分)反映的是秦朝( )

    郡名

    辖区

    陇西郡

    上封县、冀县、故道县……

    辽东郡

    新昌县、房县、文县……

    南海郡

    番禺县、四会县、博罗县、龙川县

    A . 设立了中央政权机构 B . 确立皇帝制度 C . 地方实行郡县制 D . 消除了地域差异
  • 1. (2024·荔湾模拟)  有史料表明,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但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难以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文体,它们都可以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这说明秦朝( )
    A . 没有完成文字的统一 B . “书同文”,的效果有限 C . 文字系统非常之复杂 D . 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 1. (2024·澄海模拟)  秦直道是秦朝通往北方边境的交通干道,它与万里长城相互配合,使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得以抵抗强悍的匈奴铁骑。由此可见,秦朝修筑直道( )
    A . 保护了过往商旅的安全 B . 加强了思想控制 C . 满足了对外扩张的需要 D . 巩固了国家统一
  • 1. (2024·海珠模拟)  长城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处于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的结果。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的军队并不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但戈、矛、弓、弩等冷兵器要想攻克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从战术上往往无能为力。10世纪以后,攻防双方都利用火铳、火炮等火药武器,但是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集城防、运输、通信于一体,其优势仍可体现。故历代统治者都乐此不疲,不断加以维修和增修。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材料二  明长城沿线驻军的营堡,既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校场和军营;又是随军家属生活的地方,有学校和庙宇;还是明政府与蒙古各部落之间互市的场所,有蒙汉商人与逆旅。清朝版图包括原来的明朝、蒙古、女真等地,尽管长城仍作为一道内部的界线,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这条界线不断被突破,直至最后消失。界线消失了,长城却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遗迹。

    ——摘编自许宏等《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近代以来,诞生了许多围绕长城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长城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创作于1934年的《前进歌》中唱道:“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1938年《用我们的血肉,做成我们的新长城》刊登在《抗战漫画》上,寓意中国将士以顽强的意志铸成钢铁长城。

    ——摘编自魏晓雪、刘丹《文化符号视域下明长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修建长城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和二,概述明清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发生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精神。
  • 1. (2024九下·瑞昌期中) 杨宁一说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 . 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 . 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 . 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 . 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 1. (2024·龙马潭模拟) 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了趋同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审美观念逐渐变化 B .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 .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1. (2024·龙马潭模拟)  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审美理念逐渐变化 B .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 .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1. (2024九下·益阳期中) 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
    A . 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 . 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 .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 . 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