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南山模拟) 某学校展开“家庭老物件”历史学科活动,小史同学展示的是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该套人民币正面与背面选取的图案如下图所示。以下最符合该套人民币主题的是(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B .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 C .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1. (2024·福田模拟)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日)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天津兴起的主要因素,并概括近代天津社会生活的变化。
    2. (2) 通过观察材料二,列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取得的两项成就。
    3. (3) 根据材料三,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 1. (2024·福田模拟) 下图所示的“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 都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 . 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 . 都符合“一国两制”原则 D .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 1. (2024·南充)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主要是( )
    A . 团结合作 B . 艰苦奋斗 C . 实事求是 D . 助人为乐
  • 1. (2024·毕节模拟)  图片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右图是1953年上海市签发的一份选民证。这张图片反映的史实是( )

    A . 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 .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 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1. (2024九下·益阳模拟) 近代以来,面对不同的形势中国各阶层都在不断探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阅读 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革,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红《改变中国》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材料三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图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

    1. (1) 材料一中19世纪四十年代世界力图“改变中国”的事件是什么?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李鸿章进行的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2. (2) 如何理解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是谁?
    3. (3) 材料三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哪些准备?(列举一例)。
    4. (4)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模式”?
  • 1. (2024八下·浏阳期中) 表中我国农业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A . 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 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D .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1. (2024八下·浏阳期中) “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建国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 土地革命热火朝天 B . “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C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 “一五”计划成绩喜人
  • 1. (2024八下·浏阳期中)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 . 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 .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 . 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 1. (2023八下·长沙期末)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去伪存真。根据所学知识,请判断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
    A .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B .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C . 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D . 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