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七上·官渡期末) 袁隆平在出席三亚国际海水稻论坛时,提出以海水稻一颗种子,带动中国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河姆渡居民 D . 半坡居民
  • 1. (2022七上·官渡期末)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 . 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 .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 .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 . 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 1. (2024九下·惠州月考) 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占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 . 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 . 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 . 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 . 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 1. (2024九下·江门月考)  距今5000年左下,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其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 . 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 . 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 . 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 . 玉器文化普遍流行
  • 1. (2024·德庆模拟)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物篇

    材料二:人物篇

    材料三:交流篇

    汉唐国力强盛,对外交往发达。两汉时期,中国的凿井,治铁等技术传到曲方;中亚的萧萄、黄瓜、胡萝卜、大蒜、汗血马等农作物和畜牧品种,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期,西方的先进冶炼技术传入中国,唐朝音乐舞蹈吸收了西域和外国的精华,有风格多样。优美和谐的音乐作品,有雄幼(刚劲、豪爽、活泼)的健舞和柔和婉转的软舞(如《秦王破阵舞》《霓裳羽衣舞》)。此外,中东地区的服饰、生活习惯也相继入中原,有西域人在长安开酒店。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下册

    1. (1) 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从“文物篇”中任选一个,描述该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 (2) 纪念币上铸刻的历史画面是我们丰富的精神遗产。分别简述上面两位历史人物被铸刻在纪念币上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往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 1. (2024九下·珠海) 河西走廊四坝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数量不少的较大型石磨盘、石磨棒、石刀、 石斧、石镰等,而且还发现了储藏有粟粒的大型陶罐和经过人为驯化的炭化小 麦粒、大麦粒等,还有羊、猪、狗等家畜随葬。这反映出当时( )
    A . 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 . 存在明显的贫富和阶级 C .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 . 当地已有较稳定的定居
  • 1. (2024九下·珠海) 青铜尊是商周时期礼器中常见的形制种类,在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中却出现了多件在纹饰上极具地方风格和古蜀地民族个性的青铜尊。这可以说明( )
    A . 商朝统治扩大到南方 B . 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交流频繁 C . 中华文明多元的特征 D . 三星堆文化青铜制作水平高超
  • 1. (2022七上·昭阳期中)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 . 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 . 开始学会保存火种 C .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 . 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 1. (2022七上·昭阳期中) 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    )
    A . 化石 B . 遗址 C . 传说 D . 文字
  • 1. (2023七上·五华期末) 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 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下列最适合作为研究人类进化依据的是( )
    A . 元谋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B .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 .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 .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