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人们在宁波余姚江附近海域曾发现一艘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的青瓷、青釉褐彩瓷和黑釉器,并有“乾宁五年”(898年)刻款的方砖一块。由此判断,这艘沉船所属的朝代是(   )
    A . 汉朝 B . 晋朝 C . 隋朝 D . 唐朝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某同学在学习蒙古族建立政权和统一全国的历史后,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   )

    A . 南宋建立 B . 蒙古灭金 C . 蒙古灭辽 D . 元朝建立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历朝历代在制度的变革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同学们围绕“政治制度创新”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任务一文本阅读】同学们通过文本阅读,初步感知“政治制度创新”。

    材料一: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设了许多值得珍视的制度。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制度逐步发展成为一整套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任务二知识梳理】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了隋唐时期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创新。

    材料二:

    【任务三观点论证】同学们分享了关于“政治制度创新”的阅读笔记。

    材料三: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守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摘编自钱穆《中国走在正确道路上》

    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具有因革损益、与时偕行的特质。社会的合理构成和有序运转,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关系作为纽带,而健康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维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摘编自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特质》

    守正创新是中国道路发展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

    ——摘编自肖卜文等《坚定历史研究法》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整套“制度体系”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中的A和B处填入相应的制度名称。请分析这一时期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
    3. (3) 请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政治制度创新”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唐朝时,这个国家有许多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唐朝的登州、楚州、扬州等地形成了许多的侨民社区,该国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这个国家是(   )
    A . 日本 B . 新罗 C . 天竺 D . 大秦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宁夏西夏博物馆的诸多文物揭开了西夏统辖历程中存在的神秘史事。去这里参观我们可以了解的少数民族是(   )
    A . 契丹族 B . 女真族 C . 党项族 D . 蒙古族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下图所示的是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拉林河畔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它是金代第五世帝王为纪念其祖父金代开国元勋反辽获胜而立的。这位“开国元勋”是(   )
    A . 耶律阿保机 B . 元昊 C . 铁木真 D . 阿骨打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人物值得我们敬仰,如“封狼居胥”的西汉将领霍去病,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南宋将领是(   )
    A . 秦桧 B . 安禄山 C . 朱温 D . 文天祥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水浒传》中的这段文字描述的现象属于(   )
    A . 隋唐时期 B . 两宋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元朝时期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江西景德镇发展到今天,向我们展现了瓷都一代代匠人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坚守。景德镇兴起于(   )
    A . 唐朝 B . 北宋 C . 南宋 D . 元朝
  • 1. (2024七下·来宾期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历史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

    材料二:澶渊之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双方军事实力均衡、政治上互相妥协的结果。它在客观上起了安定边境的积极效果,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澶渊之盟签订后的117年间,两国相互遣使379次,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一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

    1. (1) 材料一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民族关系是(①唐与吐蕃的关系;②唐与回纥的关系。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空格内。)请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得益于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双方”指的是哪两方。指出澶渊之盟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的特点及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逐渐交融,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哪一新的民族?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