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物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南宁模拟) (1)如图甲所示,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要求斜面坡度(选填“较陡”或“较缓”),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AC段的路程是cm;

    (2)如图乙所示是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可用来探究电热与的关系,通过比较(选填“两液面高度差”或“加热时间”)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

    (3)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做了如下实验,通电后小磁针的指向如图丙所示,图中(选填“左”或“右”)端是螺线管的N极。对调电源的正负极重复上述实验,小磁针的指向与之前相反。说明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有关。

  • 1. (2024九下·聊城模拟) 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2)图中AB段的距离为cm;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目的是便于测量(选填“路程”或“时间”);

    (4)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m/s;

    (5)如下图所示,下列坐标图像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1. (2024·自贡) 为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记录车在A点、B点和C点的位置和时刻如右图所示, 则 AB段的距离是cm, AC段的平均度是m/s。

  • 1. (2024八下·陇县模拟) 小军和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小军调整好器材后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

    路段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

    AC

    60.0

    3.0

    0.2

    AB

    30.0

    2.0


    (3)下列能正确表示小车在AC段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4)另一组同学在进行上述实验时,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他们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 1. (2024九下·宿迁经济技术开发模拟) 以下物理实验都用到了斜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如图甲所示利用斜面测平均速度,实验时斜面坡度越大越好 B . 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C . 如图丙所示的实验可以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B是研究对象 D . 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让小车A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 1. (2024九下·聊城模拟)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闪光一次,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图甲是完全相同的A、B两球从空中同一高度先后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已知频闪仪每隔0.1s闪光一次,照片上1cm代表空中实际距离10cm。

       

    /mm

    /mm

    /mm

    /mm

    A球(

    4.9

    14.7

    24.5

    34.3

    B球(

    1.2

    9.8

    19.6

    29.4

    3.7

    4.9

    4.9

    4.9

    (1)由图甲可知:先由静止开始下落的是(填“A”或“B”)球;

    (2)用刻度尺分别测得照片上A、B两球相邻位置之间的各段距离,A、B两球相对应的s1、s2、s3、s4的测量结果如图表所示。测量照片上B球相邻位置之间的距离s5时,刻度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s5=mm。设 A球在空中下落时,通过s2、s3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2、v3 , 则v2:v3=

    (3)A、B两球均运动的过程中,若以B球为参照物,A球在竖直方向上做(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先开始下落的小球的速度为m/s时,后开始下落的小球刚好开始下落。

  • 1. (2024七下·丰城期中) 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为1cm、长约5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1. (1) 实验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此实验中,我们研究(选填“玻璃管”或“水柱”或“气泡”)的运动情况,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后,没有立即计时,这是因为此时
    2. (2) 探究中,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
    3. (3) 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选填“快”或“慢”)。通过实验你发现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有关(请写出一个因素);
    4. (4) 实验中气泡经过A点开始计时,测出气泡从A点运动到10cm处、20cm处、30cm处、40cm处所用时间分别为10.0s、20.0s、30.0s、40.1s;根据测量结果,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得到如图乙右边所示的坐标上画出s-t图象
    5. (5) 根据(4)中的数据可判断气泡做运动。
  • 1. (2024九下·金安模拟) 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m/s。

    (2)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运动(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

  • 1. (2024·阿克苏一模)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上的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停表显示格式为“时∶分∶秒”。

    1. (1)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 (2) 图中AC段的路程为 ,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3. (3)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1. (2024九下·济南模拟) 关于如图所示四个实验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甲:“测量物体的速度”——为了减小测量时间可能带来的误差可选择长度略长一些的斜面 B . 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要想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调整 C . 图丙:“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图中现象说明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 . 图丁:“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如果改变电流方向,铁屑的分布情况并不会改变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20页